10月13,14日,两天九轮的“润物无声”终于让我感受到“神奇的圈圈”!
接到老师邀请,要我对两天的圈圈做总结时,思绪乱如麻,头脑里只闪现一个又一个镜头,却始终理不出头绪。
经过一天的冷却,总算有了点眉目,用三个关键词总结出来,自知无法详尽,更难复原。有失偏颇的地方,还希望能收到各位的反馈。
关键词一: 交·融
圈里来了新同学,起初,大家对他好奇而有耐心。信手拈来三两个成长中的囧事,调起圈圈愉快的主旋律。
接着,开心带来放松,放松就会放开,一旦放开了,觉知不够的同学们,就会把“我,我,我”显现出来。
表达像这样:
“我是……的人”,“我要做……事情”,“我想……”,“我觉得……”
这样的话语看似让别人更多地认识你,欣赏你,融入你,其实,却在人性的池塘里激起涟漪。
“你是你,关乎我什么?”
“我是我,我有我的观点”
想要彰显的,偏偏受阻挡;想要认同的,却总得不到。
一个话题抛出去,有人外寻,发散不肯回;有人内观,钻进洞里出不来。
每一轮中,有用力者,有借力者,有阻力者,还有边缘无所谓的看客,几股能量在较量中交织相融。这是起始。
关键词二:挑·战
圈圈只是遵循两条设置,在规定时间内,围坐一起聊天?
如果回答“是”,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谁先开口挑起话题?说什么?向谁说?如何表达?这起首,需要的就是勇气与智慧。
如何回应他人的观点?如何处理自己突然升起的情绪?压下去or释放掉?
面对陌生甚至你不感兴趣的话题,你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他人的诉说吗?看到对方的无助、崩溃,撕心裂肺,你愿意用慈悲去抚慰Ta,用心去读懂Ta吗?
当有人表达得支离破碎,有人表现得与众不同,甚至与其他人互相排斥,这时,你敢于去坦白自己的评判吗?你有胆量去面对你的真实内心吗?
林林总总,大大小小,这些都是圈圈的挑战。
从坐进圈里那一刻开始,挑战已无处不在。
当你正面它,不断地去表达它,感受它,带着觉知,它就回馈给你——爱,真相,和力量;
当你忽视它,逃避它,甚至反击它,它会向你关闭那扇门——你的生命,也会如往常一样,悄然而过。
挑,需要担当;战,离不开勇气。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改变一个人,除了Ta自己;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伤害你,除非得到你的允许。
“想表达自己的感受”——那就开口;“感到不舒服”——那就感觉自己的感受吧!人总归还是要为自己而活。这是过程。
关键词三:照·见
照镜子的时候,我们可以看见自己,当镜子移开,你还能看得见自己吗?
圈圈里的每个人都是我的一面镜子,从不同的面向和维度,拼出了我未知的模样:在你深情的一段表达里,在她歇斯里底的愤怒里,在他沉默之后的举手投足间,我看见了自己。
你在婚姻里的恐惧,照见了我曾经是多么无知和脆弱的施虐者。
你这样说话,让我不舒服了,不是你有问题,而是我幼年时创伤的记忆被复活,限制性信念勾住了我;
当他回忆自己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无限感慨时,你送去的一个眼神,让我泪流满面,这泪水是为谁而流?我自己而已。
在圈圈里,
想要求得他人认同的,
想要别人为自己疗伤的,
想要发泄压抑情绪的,
最终,都统统回到自己身上,自觉才能觉他,成就自己先学会成就他人。爱不在别处寻找,力量也不能从他人身上获得。
透过圈里的每一个人,看见自己的内在世界,思维差异、心灵伤痛、情绪背后的症结,等等。这是尾音。
小结
经过几次的圈圈体验,才明白,说“圈圈”是让人活出来的炼心炉,一点也不为过。
因为泡足了圈圈,你不仅能说,会听,善辩,更重要的是,这个包罗万象的道场,浓缩了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连接形式——聊天。在聊天中疗愈自己,也读懂他人;在聊天中锤炼心智与思维,学会在不同的维度自由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