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务必当下、放下地存在着。。。。。。
《黄帝内经》里第一章: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读到这里,我心生恐惧啊,怕死?怕老年色衰?朱颜辞镜?
低级,就是这么低级!怕,恐惧!
朱浩同学是个好同学,他指引我看陈复教授的《生前悟道与死前悟道》。陈复教授用一种比较严厉的、明了的、理性的方法来引导我们入正道。其实研读经典就在于使得我们的生命有更加通透的认识与了解。这就是解惑,解决生命的困惑。
生死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但是也不应该带有任何的恐惧和留恋。于佛于儒,都这样认为。但慧根下等的俗人,正念正见不足,经常会庸人自扰,途升烦恼。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16.8)根据李泽厚的理解,天命是自己存在及其有限性之深沉自觉(自意识),从而敬而畏,即在此有限性中更感生存之价值、意义与使命。陈复教授也表示,人生就是深刻而静谧的存在,仅此而已。
经常被陷入困惑当中,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16.9)我为困而知之者,既然人生就是一种存在,与天地万物一样,有自己的“道”,有自己的“规律”,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民胞物与,万物有灵却也和平相处,相爱相亲,大家都是存在的一瞬间,很快就会稍纵即逝,为何不好好体会上天赐予我们的这副臭皮囊?
此刻,内在的体验、体认到了,就是活在了圣人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解惑的因缘,道同,事情的本质与面目也一样。有圣人的话陪伴,重复他们之前走过的路,验证他们说过的话。嗯,这就已经在道上了。
大道在哪里,洁净精微的存在。这种感觉就像阳光与空气的萦绕,但一直触摸不到他实实在在的东西。是云是雾还是露,是山是水还是天?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时候,人很容易产生一种莫名的情感,惆怅。这经常会成为诗人或者散文家卖弄的资本,感悟天下,回想人生,传唱千古。就像我练习古琴的时候,琴者,情也。琴者,禁也。要驾驭一种术,需要用道。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这是一种中庸之道,发而皆中节,才能驾驭好琴。
说到这里,还是要放下。只有放下一个点,才会得到一片海。不,得到全世界全宇宙。放下对实在、精准的把握,处处感受无处不在的生机,天下万物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就像刘丰教授说的,一个质点也折射整个世界,这只有在当下才能把握,在过去、在未来,都不能抓住。
嗯,当下,放下。
对寻求真理获取内心的真正平和喜悦是一条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道路。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孤独无法与人分享。只能身同感受,有幸在此与你深刻地分享自己内心处的痛苦与孤独。人生就是也仅仅是一种深刻而静谧的存在,对,存在而已。
我与古人同在。韩愈在《师说》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嗯,把这些对话与感受写下来,厘清自己的感受。还记得蒋勋讲王羲之的一生吗,还记得当年的兰亭序吗?感恩有你们~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附录:
《阳明心学涵养实记》⊙陈复
生前悟道与死前悟道
有个学习心学的弟子眼睛生病了,他满脸愁容,很是忧虑。阳明先生对他说:「你这是宝贝你的眼睛,而轻视你的心灵。」(出自于《传习录‧上卷》第一百二十六条)
常常有人这样问敝人:「请问我要如何破除自我呢?」我常常会这样回答:「身体的毁坏会导致心智逐渐衰弱,当心智越来越无法掌控生命,这就是自我破除,灵性获得出生的契机。」但,每当他们听到这里,他们就会摆出一副不可置信的神情,彷佛这个问题离他们太过遥远,他们正活在美好的生活里,每天身体都在忙着强夺与争占,他们不可能放弃这些行为,致使他们认为自己几乎不可能有机会破除自我了,这种认为身体的毁坏不大可能(或者,绝对不是现在)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坚信,确实是自我的巩固机制,来过滤掉任何不利于自我掌控的讯息。当人开启这自我巩固机制的时候,确实他几乎不可能有机会破除自我,然而,请更仔细注意,这只是个「自我巩固机制」而已,然而,生老病死这个流程,有无量数我们不可操纵的变项会发生,当你被这些变项开始作祟,折磨到万般不由自己的时候,你就不会想要那么多东西了,你只想活着,这种剥落万有名相,只想活着,由此产生出的宁静,就是自性的显现。
正因为世间太有滋味,人急着想用身体去体会,人就会逐渐离开自己本身的存在。如果我们想操纵,要能更长生,尤其要福寿双全,如果我们不能诚意对人间布施,有智慧者布施智慧,有专业者布施专业,有财帛者布施财帛,有爱心者布施爱心,我们要想福寿双全,几乎无异于痴人妄想。毕竟现实生活里绝大的内容是由「无我」酿就,人如果愿意舍弃自我,就是在参赞自性的化育,就会受着自性的保全。但,当我们诚意布施的时候,我们就正在流失自我,因为我们得要点点滴滴失去我们自认拥有的东西,这些东西的累积促使我们透过拥有确认出自我的存在。因此,即使某个被豢养出极大自我感的人,他总会在由生病至临终的时刻,被迫开始面对着自我的流失,他不愿意给,却不得不给出的东西,就在瓦解他的自我,那种失去的痛苦,会引发他看见痛苦后面,一直有个无限大的底景,他往日能靠着自我的文饰来忽略,现在则无法不正视这底景,当人意识到自己什么都没有了,就没有什么好再持续耽溺在痛苦了,他就会洞见存在的底景,那底景会让他体会出深深的宁静,这就使他活在自性里。
因此,大智慧者在生前悟道,大愚痴者在死前悟道,悟道虽有早晚,不过人终会与大道相见。如果人能早些承认自己会死,愿意放掉企图掩饰自己会死而产生的错误奋斗,他再做出来的事情,就不会是在任何意义里的打打杀杀,因为他不再需要占有,而是唐朝的儒者李翱写的一首诗:「吾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那是种参赞自性化育流露出的洒落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