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起床的时候,翻了翻微信,看到了一篇学校微信平台的推送文章――和我到医学院走一走,看那蔷薇开满枝头。这是一篇专门描写医学院的文章,小编应该也是学医的孩子,文章也就是一般的推送文章,但这篇文章的出发点让我很有感触。
其实从入学开始,医学院这个名头甚少有带给我骄傲的感觉。因为医学相较于整个学校而言是弱势学科,而且医学院远离学校本部,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关于学校各个活动的讯息也是不通畅的。其他院系的孩子可能大学读完了也不会到医学院看过,甚至它在哪都不知道。在参加学校举办的全校大赛上医学院总是在无形中就低别人一头。周围的同学也经常有人抱怨跟人家一比医学院的生活根本不算大学生活。可是医学院真的就那么差吗,这篇文章的小编就很用心地告诉了大家,医学院很美。而且什么才是大学生活呢?有谁给大学生活下过明确的定义吗?大学生活追根究底不过是“你的生活”。
比较,不知道这是灵魂深处根植的人性,还是这个社会赋予我们的枷锁。我们总是喜欢比较,在校园里比成绩,比家境,比相貌,比男朋友;进了社会以后,就更有的比了,比工作,比车子,比房子,比老公,比孩子.....好像所有的东西都能用一个神奇的公式化作物体,放到秤上称一称,看看是你重一两还是我多一斤,而且很多时候得出的结果总是别人优于我。更甚奇怪的是你让他说出具体的评价指标,还真有很多人是说不上来或者以偏概全的。难道仅仅只因为他的朋友圈里晒的是各种出国旅游照,而你只能晒点屌丝图?
花如此多的时间在比较自己与别人,再衍生出一系列纠结的心情来郁闷上半天,其实不过是耗费自己的精力来掩饰焦虑以安慰自己,你看,我还是知道自己的不足的,我还是期望变得更好的。但这种精力耗费,除了带来更大的焦虑感和疲惫感以外,不会带来更多了。
是,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是不错,但你不能停留在天天照镜子这个阶段,不停地巩固加强自己的得失感而不做出改变。有可能这也是人的一种惰性,毕竟改变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力,也可能会面临失败,而郁闷只需要躺在床上就可以了。
所以,把目光收回来,多放在当下,多放在自己身上,毕竟此刻陪伴在身边的是自己,而非所谓的别人。别人的生活再美好,也不及自己的生活半分真实。仔细看,你身边的花草是不是长得还挺漂亮的,看那枝头的蔷薇不也能拍出很文艺的风景照吗?而且修剪修剪说不定还能有更大的惊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