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100分,偷走孩子眼里的光

“考了98分?那2分丢在哪儿了?”

“这次考第一,奖励你买个新平板!”

多少父母的日常对话里,藏着这样的“分数执念”。可当我们紧盯着试卷上的红色数字时,或许没发现:那个解出难题后蹦起来喊“我会了”的孩子,正慢慢变成“为分数而学”的木偶——而分数,本应是学习的副产品,不该是终点。

见过一个孩子,为了换妈妈承诺的“考100分买乐高”,每天刷题到深夜。终于拿到满分时,他盯着崭新的乐高,却没了往日的兴奋,只是淡淡说:“可以了吧?下次还要考100吗?”那一刻突然明白,用物质奖励钓着孩子学,就像给树苗绑上重物,看似长得快,根却扎不深。一旦奖励消失,或是分数下滑,那点动力便会像断了线的风筝,瞬间坠落。

真正能支撑孩子走长远的,是学习本身的快乐。就像孩子第一次算出“1+1=2”时拍着小手的激动,背会一首古诗后追着大人讲意思的认真,解开一道复杂应用题后眼里闪的光——这些发自内心的雀跃,从不需要“奖励”来加持。它们像一颗颗种子,埋在心里,会自己发芽:今天为了搞懂“彩虹为什么有七种颜色”查资料,明天为了弄明白“月亮为什么会跟着人走”翻绘本,这份主动探索的热望,比任何奖状都珍贵。

不执着于100分,不是放任孩子“不用功”,而是接纳学习本就该有“不完美”。孩子考了85分,别急着问“为什么没考90”,不如看看他错的那道题:“这个知识点是不是很有趣?我们一起搞懂它?”;考了100分,不必立刻许诺礼物,而是蹲下来听他说:“解最后一道题时,你是不是也觉得很有成就感?”——让他知道,考得好,快乐源于“我学会了”;考得不好,动力来自“我还能学”。

父母真正该做的,是把孩子的目光从“分数数字”拉回“学习过程”。当孩子为一个错别字懊恼时,告诉她“发现错误就是进步”;当他对着难题皱眉头时,陪他说“我们一起试试,解出来一定很开心”。不把学习变成“任务”,不把分数当成“交易”,孩子才能慢慢发现:背会一篇课文,能感受到文字的美;算对一道算术题,能体会逻辑的妙;哪怕只是搞懂一个小疑问,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就是最好的回报。

毕竟,教育不是“追分游戏”,而是“培苗工程”。100分的奖状会褪色,可那颗“我想学、我能学”的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就会支撑孩子走过漫长的人生课堂。别让分数偷走孩子眼里的光,因为那束光里,藏着比100分更长远的未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