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0年4月-2011年9月:当时用的手机是诺基亚6030,我给它设置了一个模式名——GZ木棉。当时的我,每天按着“GZ木棉”醒来,睡去,看书,吃饭,适度宣泄(其实是吐槽和做白日梦),为前途惴惴不安。我记得,长大后第一次将木棉从记忆中唤醒,回忆的图景折回了懵懂的八岁,视线停留处是课本上一张小图,内容是“木棉花”。温婉的老师淡淡解释了几句,我却从此记住了木棉。
幼年从来没奢望过,我能亲眼看见木棉。但吹够了西北的沙华北的风,看尽了每个萧瑟冬秋光光的枝桠,我开始凭书本了解臆想,那个遥远的南方、火热的华南,大榕树,美木棉。
世界之大,又有谁能在有身之年踏遍每一方热土?
除非缘分使然。
2010年寒假,一位在南都实习过的朋友发给我一份关于南方周末实习生的材料,南方二字让我激动,看完后却轻叹一声,那是何其高远的地方,我还是脚踏实地好了。
2010年4月,经历了漫长的焦虑和挣扎,终于将视线望向了遥远的南国。从此,我的GZ木棉,成了我和密友们心照不宣的温暖默契。
天津的冬天好冷,风从身边呼啸而过,灌进了厚厚的羽绒服中,我却继续向前,因为前面有我温暖的南方。每每挣扎着早起外出学习,看着暗暗天幕上逐渐透出的光亮,以及即将落下的弯弯月牙,念及南方,脚下的崎岖也化为了坚毅。
直至2011年4月,这是想起羊城就微笑的三百余日。
二
2011年4月,终于踏上了南方的土地,下了火车的我充满着孩子式的好奇,每一步都迈得小心翼翼,紧紧拉着行李箱,拽着背包,彷佛它们是我的依靠和希望。不时和身旁的同伴嘀咕几句,带着小小的需要支持的软弱与忐忑。
身旁蓊郁的树木充满着岭南特有的灵秀之气,我终于在丛丛绿荫中识出伞盖般的榕。出租车将我们带向了暨大。绿树环绕着的拱形圆门映入眼帘时,我的软弱和忐忑瞬间化为了动力。我期待九月能自信满满的踏入憧憬许久的暨南园。
4月的羊城,恰逢木棉花开时节。高大的木棉树下,不时活跃着捡木棉花的小孩的身影。他们小小的手掌,包裹不了整片芬芳,但童真的渴望,最动人。我也走上前,捡起了一朵木棉花,轻轻一嗅,沉醉的馨香沁入心底。
因为暨大和羊城给我的快乐,我的毕业季,充满了甜美和希望。
三
九月三日报到,那天,阳光明媚,暑热仍在,空气中充盈着水汽。拉着行李箱沿着瘦狗岭的坡爬上爬下,汗流浃背。后来证明是很清静的华文学院在那天格外热闹,沿路遇见的每张新鲜面孔上都洋溢着笑容。宿舍散发着新近漆过的味道,全新的桌椅床新的几乎看不出生活的气息。从阳台向外望去,几栋密集的住宅楼,费尽全力仰头望天,才可以看见它们的顶。
走向楼道的尽头,绿荫掩映的小山坡映入眼帘。指着棕榈树,我孩子般的冲室友喊:“啊,好美的椰子树!”因无知受到鄙夷。后来,每每穿行在绿树葱茏的小道上,仰头看着棕榈树高大舒展的身姿,彷佛置身于充满热带风情的画卷中。
时光以令人胆战心惊的速度消逝着,转眼,来羊城已经接近两月。我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拥挤和繁忙、便利与现代,体会着与以往生活迥然相异的岭南文化,以自己的方式思考、阅读。家乡已经进入了深秋,不时吹起寒风令亲友们直呼冷,我却很得意的炫耀着十月下旬羊城的温暖与舒适。若我以后回归北方,必定会在此时萧瑟的秋风中,念及羊城的温暖明媚。家乡的面食可谓一绝,以粤菜名闻海内外的羊城人,向来不会像豪爽的西北人一样,捧着大碗,吸溜着面条,喝着面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对粤菜最好的注解:一小碟青翠的青菜,一小煲温暖而滋补的汤,几块粤式点心,一小碟虾饺……美食数不胜数。此时,正值西北苹果收获时节,每每看见水果摊上排列整齐的苹果,唇齿间回味的是绵长不绝的甜香,是来自西北的乡味。
犹记得,十一老友来访,同进早茶的一幕。大厅里的圆桌上坐满的大多是不贪睡的中老年人,他们气定神闲,品清茶,食点心。入座以后,对面的阿姨笑说,很少见年轻人起早喝早茶的,我家儿子就是,现在还睡觉呢。我们莞尔。小小的茶壶茶香氤氲,浅饮一口,沁人心脾。不大的蒸笼热气腾腾,里面的虾饺望之玲珑剔透,食之回味绵长。
四
广州给我的观感即是如此:繁忙,但是不失闲适;摩登,但是不失古韵;务实中充满着变通,因此近现代史上的诸多变革均与广州有关,广东人也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吸引着各地的人才来此地寻找梦想。
广州是一方梦想的热土,她用她的胸怀,包容着我们形态各异的梦想;她用她肥沃的土壤,滋养着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的梦想,为幼苗遮风挡雨;待梦想之树长成参天大木时,她留给我们的,是毕生挥之不去的羊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