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以各异的风格构建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初唐诗人,作为先驱突破了宫廷诗风,走向刚健,为诗歌多元化和律诗格律奠定了基础。
盛唐诗人,气象阔大,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双峰并立,山水,田园,边塞诗各成流派,将诗歌推向多元化,将诗歌拼图不断地完善。
每一个诗人的出现,都像是在最合适的时候,出现在最恰当的位置,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为唐诗拼图不断地添砖加瓦。
而唐诗这块拼图也在持续不断的吸收各种流派的精华,最后才凝聚成诗的国度。有豪迈的笔触,气势磅礴;有刚健质朴,慷慨悲凉;有奇绝奔放,豪放飘逸;有沉郁顿挫,注重写实;有空灵静谧,实话结合等等。
许多诗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风格也在变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格。在这样诗风兼容并蓄的空间里,什么样的诗风似乎都已经有先导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再想要创立新的流派显得很难。
有些诗人在已有的细分领域内推陈出新,在某个细分领域中进行更深的耕耘。刘方平就是在盛唐多元化诗风的时代里面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路。他并不耀眼,但有他独特的诗歌魅力。
或许是因为他不耀眼,所以他在当时受到的关注不多,因此留下他的信息也就没有多少,在正史里面甚至都找不到他的踪迹。
他生卒年不详,他大约是活跃在天宝年间,按照这个时间的推测,或许也是在开元前后出生。
他祖籍是河南洛阳,贞观朝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刑襄公刘政会的后人。据野史记载,他皮肤白皙,容貌俊美,是震惊一时的美男子。真可谓是才貌双全,才华横溢。如果活跃在女帝时期,或许已经成为女帝的座上宾。
他从小也是聪明伶俐,才华出众,二十岁已经在在当地颇有文名,尤其擅长诗赋,绘画也是他的拿手绝技。
他也曾怀揣着远大的抱负,踏上科举考试的路,渴望在仕途上可以一展身手,不说独领风骚,最不济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每一次带着希望走进考场,他都会带着失望离开了科举考场。
如此几次之后,他对科举考试已经不抱有希望,此后他没有再走入考场。应试之路,让他看不到希望,可他并没有就此失去对仕途的追求。
科举失意之后,他又试图从军,希望能够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只要能够在战场中立下不朽之功,一样能有机会走入朝廷视野,实现人生的追求。不曾想换了赛道,他依旧未能如愿,接连的挫折,让他对仕途心灰意冷。
从此隐居在颖水之北的大谷中,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相对于那些想要通过隐居来达到政治目的的人而言,他的隐居更加纯粹。但他又没有完全和外界隔绝,在隐居期间和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等诗人结交成为诗友。后来他被举荐做官,但却不愿逢迎权贵,索性就没有去。
空闲的时候,他们聚在一起喝点小酒,吹吹牛,顺便写点诗,你来我往,相互酬答,好不自在。和朋友一同吟诗作赋,交流创作心得,彼此之间相互欣赏,与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为他的隐居生活增添了许多慰藉和温暖。不然一个人跑山里隐居多少有些孤独。
他善画山水,一个人的时候,绘画就成了他的一项重要工作。或许是和他善画有关,他对环境的洞察力极为敏锐,细腻,将平凡的事物描绘的生动而富有韵味。他创作的《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前两句颇有画意,夜半,朦胧的月色洒落在家家户户,庭院里一半沉浸在皎洁的月光下,另一半则借着庭院高墙的阻隔悄然的隐匿在暗影之中,明暗之间泾渭分明,更加凸显出月夜的静谧,没有任何的动静去打破这份空庭阒寂。
随后由人家引入天宇,只有那一轮斜月与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的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如果仅仅停留在月夜的一般特点,那么在意境上,并不显得有多高妙。他另辟蹊径,在后面的诗句里面展现出一个独特的视野。
在夜半更深处,寒夜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一个暖字,将夜中的寒气驱逐,拉开了生命萌动,万物复苏的序幕,就像是半明半暗的庭院,躲在暗处等待着春天气息唤醒的虫鸣声,从稀疏,微弱中感受到春的信息。
他抛开冰雪消融,花开鸟鸣这些常见的春的标志来表现,选择了一个独特的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和欢快,写出了春的暖意。
偏知二字说明今夜以前是不可能知,今夜的虫声是春回大地的第一个信号,先是虫知春而鸣,其次是诗人的知,他是闻虫声而知春暖,内心充满了喜悦和希望,许多诗人写春是以视觉来描绘,他则选择用听觉。
自己在夜半时不入睡,或许就是为了等待春回的第一声虫鸣,就是为了最先感受春天来临发出的第一个信号。
另外他的宫怨诗也是别出心裁,《春怨》就是其中的经典: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一个曾经被宠的女子,不惜重金为她打造的金屋,在她失宠之后不过是囚禁她的牢笼,她孤处一室,无人作伴,不禁泪流满面,但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
他借用汉武帝金屋藏娇的典故,日落,黄昏,春晚,落花满地都在围绕着‘金屋无人见泪痕’来写,将诗中人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将宫人的身份,处境和远亲都描绘出来。
写的是一个孤独的少女,又何尝没有年老色衰,美人迟暮之感。或许也在映射自己游离在仕途之外,归隐山间的孤独,凄凉之境遇,怀才不遇。
除了清新自然的写景诗,深沉动人的宫怨诗,他在描写生活场景的诗歌,也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比如《采莲曲》: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日落时分,江水清澈,波光粼粼,荡漾着苗条美丽女子的婉转动人歌声,一时间画面有一种强烈的立体感,仿佛就像实实在在看到的场景,一叶轻舟,婀娜多姿的倩影伫立在其上,与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借住暮色中的霞光,仿佛是为她披上绚丽的衣裳,更添姿色。而她的存在又为清江日暮增色许多。
日暮采莲,让人了解到采莲这项繁重的劳动,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
十五即乘潮,使得意境更深一层,凸显她在小小年纪就能在风浪中轻车熟路,表现出她的勇敢和勤劳,不仅写出采莲女的能干和劳动本色。诗的语言朴素自然,但在诗人深厚的炼字功力下,让人恍如身临其境。
安史之乱,他被迫离开隐居之所,流寓荆楚,隐于乡野,生活清贫,但时刻想着故乡,举目北眺,遥望故乡,也写下了一些思乡的诗句,如《秋夜泛舟》。他的诗作多是咏物写景,尤其擅长绝句。但他存诗较少,长期被低估。
他一生不仕,远离尘世繁华,做一个孤独的行者,如杜甫所写:“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他不耀眼,就像一颗默默发光的星辰,光芒独特而迷人。
他在诗歌世界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所写的所画都蕴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1、《唐才子传》刘方平传
2、《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