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经验”是一种变“被动接访”为“主动寻访”的好经验好做法,是改善干群关系、加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到基层一线、矛盾最集中的现场了解实情、解决问题,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决心,提高领导干部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
得能,在“矛盾窝”中锤炼作风、提升本领,让信访工作“干有方向”。2003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决定到浦江接访群众。考虑当地信访形势严峻复杂,有人建议另选其他县。习近平同志却明确说,哪里矛盾问题多,领导干部就应该去哪里。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是了解社情民意和为政得失的重要窗口,群众有信访诉求,领导干部就应该千方百计去排忧,扑下身子去解决,切实履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庄严承诺。民生福祉无小事,从“浦江经验”看,哪里矛盾问题多,领导干部就应该去哪里。各级领导下访,要倾心倾情回应群众期盼,多一些“马上就办”,少一些“回去再研究”,提高主动服务意识,把各类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摒弃拖而不决的诟病。坚持人民至上就要让人民群众满意,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得法,在“进人群”中找准症结、强化治理,让信访工作“攻有靶点”。2004年9月,临安;2005年8月,德清;2006年8月,衢江。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坚持每年选择一个县(市、区)带队下访,20年来,浙江省市县三级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共有约15万人次下访,累计接待群众20余万批70多万人次。对群众信访工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坚持深入基层、沉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亲身实地地走群众走过的路,听群众想说的话,剖群众急难的事。“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浦江经验”告诉我们领导下访时要与老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围在一张桌子上”研究问题,破解难题,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坚决杜绝作风漂浮、工作不实的现象。信访化防工作,要把调查研究作为主要抓手,直面问题本身,从根源上找出难点,坚持眼睛向下,走稳化解矛盾难题的“最后一公里”。
得心,在“解难题”中温暖民心、赢得民心,让信访工作“卓有成效”。2003年9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浦江县共接待9批20余名来访群众,现场解决包括20省道拓宽改造、学前楼拆迁安置、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等久拖未决的民生问题。在信访工作中,群众诉求多种多样,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难解的上访问题都是涉及多部门的大难题,但是各级只能部门存在信息差,在关键问题上很难形成合力。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秉持全局思维,下好“一盘棋”,通过表象看实质,练就“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眼力,跳出信访看矛盾,找出症结所在,充分发挥党机关优势,整合资源,团结力量,打好组合拳,科学化解矛盾。领导干部站位要高、虑事要全、方法要准、工作要实,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统筹推动整体工作,坚决抛弃本位主义和经验主义,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老问题又引发新问题。(刘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