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著名语言学家、出版人郝铭鉴在上海病逝。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他和他所创立的《咬文嚼字》杂志,以一种在今日看来近乎过时的倔强姿态,深刻地影响着一代中国人的语文生活。
作为成语的“咬文嚼字”,本身是一个贬义词。毕竟,在多数情况下,它指的是“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的行为。故意用贬义成语作为刊名,展现了编者的自信,至少在郝铭鉴看来是这样的。
“咬书咬报咬刊,咬天下该咬之错;嚼字嚼词嚼句,嚼世上耐嚼之文”,这本“95后”刊物诞生的初衷,就是要与不规范的语言现象较一较劲。
易中天悼念郝铭鉴。/@易中天
从2006年开始,《咬文嚼字》归纳并纠正这一年最具代表性的“语文差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年度热点事件的一个回顾。
历年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名单,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从“神舟六号”与“神州六号”的辨析,到指出国足致歉声明中对成语“差强人意”的误用,哪里有差错,哪里就有这只“语林啄木鸟”的身影。
不过,在拼写取代手写的今天,多数输入法甚至办公软件都具备了自动纠错功能,我们是不是不再需要这样一只“啄木鸟”了?
然而,放眼望去,在如今的中文世界里,错字、语病、乱用成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种种语言不规范现象并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
国内某互联网巨头又被国家网信办“点名”了。由于其App多个频道存在违规问题,公司负责人被约谈,部分频道暂停更新并开展深入整改。该企业身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与互联网搜索领域长期缺乏有效竞争、一家独大不无关系。
近几年,互联网新生领域在竞争初始,通常呈现胶着的竞争态势。处于头部的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拼命融资,不惜大把撒钱,用“新人礼”“折扣券”“满减券”等手段竭尽全力拉拢用户,试图赢得市场先机,培养用户习惯。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通过流量控制造成新型垄断,从而扮演新兴行业创新发展的“杀手”,那就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