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亚洲东部地区C、D、N、O单倍群出现频率情况。图中颜色越深的区域,表明这种单倍群在这个地区的出现频率越高。而出现的频率高,就说明携带这种基因的人数要多,进而表明其祖先曾在这个地区生活和繁衍。大家可以看到C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棕种人在亚洲东部地区出现频率最高的地方是今天的大兴安岭山脉附近,而其主要分布区是东西伯利亚。D也就是前文所说的矮黑人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区是日本北部,此外,青藏高原也有分布。N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区是今天的乌拉尔山脉附近,其主要分布区是西伯利亚的中东部。O之前已经说过了,这里就不介绍了。这是今天不同人群的分布情况。而在N、O刚刚到达东南亚的时候,古亚洲人基本上分布在整个东亚地区。现在,我们根据现在的情况,来还原一下这场迁徙。
4万年前,当N、O人群一起来到东南亚时,发现了古亚洲人,他们并肩作战,不遗余力的驱赶、杀戮古亚洲人,并与当地妇女大量结合,形成了黄种人。2.5—3万年前,这部分黄种人逐渐演变为四类,分别是O1、O2、O3、N,此时他们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缅甸、泰国地区。
在这里呆了一阵子之后,其中的部分人群开始迁徙,具体说来就是O1、O3、N开始向北迁徙,而大部分O2则留在了今天的泰国地区,并向四周扩散。向北迁徙的人群,他们的路线也有所不同。O3、部分O2、N人群选择的是通过今天的贵州、四川等地区北上,也就是沿着内陆走的路线。走到今天的四川地区时,分出了两支。部分O3和O2沿着长江流域向东迁徙,到了长江中游地区,剩余的O3和N则继续北上。O1人群则自泰国地区向东行进,发现了大海,于是沿着海边向北迁徙。不同人群之间相同的是,在北进的过程中,他们都陆续发现了古亚洲人的部落,然后一一消灭,并将剩下的古亚洲人驱赶到更远的地方。
这些被赶走的古亚洲人逃跑方向也不一样,主要分成两拨。第一波是D系的矮黑人,数量不多,他们向西北方向跑,进入了今天的西藏地区,他们称为了藏族最早的祖先;第二波是C系的棕种人和剩下的D系矮黑人,数量比较多,他们向北跑,进入今天我国的东北地区。在这里,矮黑人和棕种人分道扬镳,大部分矮黑人和少量的棕种人通过鞑靼海峡和对马海峡到达日本,成为“绳纹人”,这是日本列岛最早的原住民。而剩下的棕种人则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因为这里气候寒冷,所以N、O在到达华北地区后,并没有继续北进。所以他们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不久,棕种人的一支继续沿着海岸线东北方向迁徙,在今天的北极附近,他们发现了一条狭窄的陆路,并从这里通过,发现了一片新的大陆。这条狭窄的陆路就是今天的白令海峡,而他们发现的这片新大陆,就是今天的美洲。
在大约1-2万年前,O3、N分到达了华北地区,此时,古亚洲人或被消灭或被赶跑,他们已经是东亚地区的主宰了。但是敌人没有了,并不意味着斗争没有了。既然没有外敌,那就内部撕逼吧。N在斗争中失败,被赶跑。他们逃跑的方向是也是向北,走到了今天的蒙古高原,遇到了之前跑到这里的棕种人。这时的N人群与之前就不大一样了,现在他们是失败者,同是天涯沦落人,就没有必要继续撕逼了。他们中的一部分留下,与C系的棕种人融合,另一部分向西北方向迁徙,在乌拉尔山脉地区定居了下来,并向四周扩散。还有一拨N甚至跑到了芬兰,并成功的融入了当地R系、I系人群。现在的芬兰人父系基因中,有接近一半的N系成分。
之后,C系、N系以及前文提到的Q系经过长时间的混居融合后,形成了一个新的大族群,“阿尔泰族群”。后世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像匈奴、突厥、女真、蒙古等,都属于与这个族群。这个族群所使用的语言,形成了今天的“阿尔泰语系”。这个语系与早期的黄种人语言有着一定的继承关系,语言特点与今天的汉语相差很大,关于这一点笔者在后面的章节会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