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它的字面意思是: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
大家静心想一想,自己经常是处于什么样的心境里面?会不会经常在做着一件事情,心里面却一直在想着别的事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呢?说明一个人精神不集中?说明一个人无法专注于一件事情吗?我觉得说明一个人并没有“善护念”,“善护念”也是出自《金刚经》,意思是一个人要“好好的去守护他的心念“,因为我们的思维经常好像猴子在跳,意识经常好像骏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如果我们没有随时保持一颗觉察的心,就很容易陷入到过去或者未来的一些事情上面,说得好听点就叫作“蓦然回首”和“憧憬”,但实际上是心猿意马,没有好好地活在当下。
我认为这是一种执着。如果你在复习一门考试的时候,却在想着结果到底会怎样,这叫对结果的执着。其实结果无非只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另一种是不通过。通过了自然值得欣慰,但是没有通过,要么放弃要么继续考,每一个选项都很清晰,但是很多人还是不可避免地,经常陷入这种杂乱的思绪里面不能自拔,甚至担忧自己的努力会白费,然后就无法继续复习下去,白白浪费了很多准备时间。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即使是觉得苦闷的复习过程,也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无论你是选择用怎样的心态去度过,你的生命还是时刻地在流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告诉我们,不应该把心念停留在某一个点上,因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甚至在你意识到的当下这一秒,在你意识到它的存在的时候,它已然成为了过去。 我们勉强可以把握的,就是现在我们当下这一刻在做的事情,我们全然投入其中,但是当我们切换了另外的场景,我们就不应该再有所停留,而是用全新的心态去迎接接下来的生命。
有一个故事我想分享给你:
有个人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答:“有”
那个人好奇地问:“是什么呢?”
慧海禅师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那个人就很惊讶,“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
慧海禅师答:“当然是不一样的!”
我看到这个故事,也同样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不一样呢?”
慧海禅师答“他们吃饭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的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这段话其实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个很好的注解。
无论你是在复习一门考试,或者你在担忧着某件未实现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将那个过程,只看作是一种等待、一种煎熬,它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把握的当下,我们同样可以在这个过程里面绽放我们生命的精彩。
如果你希望通过一门考试,你会知道无论怎样,都只有两种结果,然后安静地投入,为之努力,却也没有忘记安于当下的每一时刻。
如果你失恋了,你会痛心、懊恼甚至绝望,但是接着你把它们放在你过去人生道路上的某个地点,然后接着走路,欣赏路边的风景,从容而淡定。
我理解的“应无所住”,并非要求一个人冷酷无情,漠然一切,而是一个人,无论是对于生命的喜乐还是哀伤,都不应该执着,让它们像风一样吹过,然后该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该睡觉的时候好好睡觉。
我上面所讲的,是一种境界,它让你知道原来还有人可以这样从容淡定地活在这个世上,它让你明白生命存在着另外一种可能性。
至于你要怎样更快地才走入这片净土,我的建议是,常阅《金刚经》。另外,我给大家推荐两本书,一本是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另一本是费勇的《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
愿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点击这里进入绿豆老师简书主页,看更多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