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今天继续分享答疑。
期待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Q:读书时间的管理,就是最近时间比较有限。如果在有限时间内,高效率读书?
答:时间有限,可以为读书专门安排30分钟。这30分钟什么也不做,只读书。
不一定要高效,读了多少页。而是要专注,真正读进去。
如果找不到30分钟。早上提早半小时起床。
我们其实不是“最近”时间比较有限,而是大多数时候,时间都比较有限。
所以,要养成读书的习惯,无论多忙,都读。实在是忙到飞起,微步骤,读一行,或者,偶尔放假日。
这需要用到【云姐坚持系统】,当读书成为生活中的一个习惯,你多忙都会读的,不读书会觉得不舒服。
比如,你多忙都会洗脸,都会整理好仪表才出门,都会吃饭,都会看微信。
要把读书培养成习惯,忙并不是问题。
2
Q:阅读书中写出的感悟,如何运用到写文章当中或者其他地方?
答:有一个人,叫纳博科夫,他揭示了写作的秘密:卡片创作法。
当我们写一篇文章,从头开始写时,可能坐在电脑前憋半天,都挤不出几个字,纳博科夫原来也是这样。
虽然是作家,但经常拖稿。太难了!
后来他发明一个办法,用卡片。想到哪一段就写哪一段。然后把这些卡片,拼成文章。这样大大降低了感知难度,字数不知不觉增多。
他说:“我写小说从来不从头写起,我写第四章前还没写到第三章,我没有义务按顺序从这一页写到下一页;不,我这儿挑一点,那儿挑一点,直到填满纸上全部空白。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在卡片上写我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当整部作品完成,我稍后再给这些卡片编号。每张卡片改写过多次,大约三张卡片可以打出一页纸。”
卡片写作法,可以使创作更容易,像拼图一样。
当然,他是写小说。我们很多时候写的不是小说,而是报纸文,杂志文,公众号观点文,情感文等等。
我们的每次分享打卡,其实就是一张“见感思行”卡片,这些都是可用来拼出文章的有效素材。
所见,所感,所思,所行。不会分享的,就照这样。
所见,就是你有触动的那句话。
所感,是你的感想。
所思,是你的思考。
所行,是你的行动。
比如,你向情感杂志投观点文,如何拼呢?
大家玩过拼图没有?每一种拼图,都是有基础的图谱的。
比如,拼中国地图,给你一堆形状各异的碎片。但是,是有那大公鸡形状的。拼一只大熊猫,也是有大熊猫图谱的。
如何拼?根据不同的文章,你要有图谱。
依据图谱来拼。图谱是什么?就是结构。结构从哪来?找同类文章拆解来。
报纸上的小文章,哲理式故事。是一个故事+一个哲理。或者是,一正一反对比的两个故事,加一个哲理。或者是,三个同类故事,加一个哲理。
公众号的观点文是这样的:可能是,案例+观点+案例+观点+案例+观点+结论,也可能是:总--分--总,或者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就是图谱。
每个平台的文章要求不一样,但只要你去拆解,都能拆出结构。
然后,用卡片往里面填。我们平时积累的每一个分享打卡,就是一个案例+一个观点。
拿去往里面拼就行了。3张卡片加个结论,就是一篇公号文了。一张卡片加一个结论,就是一篇报纸文了。
关键是要根据你投稿的平台调性去适当修改润色一下。
写作的图谱,或者说套路、逻辑、结构,或者叫框架,花点时间去拆解同类样文,就能拆出来。关键是要写出那么多案例和观点,有点难。
这时,读书会的分享卡就是个宝物了。你按观点归个档,根据图谱排列组合就可以了。
观点,就是一个陈述句。比如:女人不要包了全部家务。比如:夫妻要互相赞美。
纯理论,那就是说教,谁都不喜欢被说教。要用故事、用案例,人们才看得下去,才更有说服力。
看看样文,都写了什么样的案例,去模仿。这里说的“理论:就是”观点“。
你的观点是:凡事要积极主动。
仅是这么干巴巴一句,没人爱看,怎么办?
用案例来证明你的观点,你可以运用三个案例。
一个做事不积极主动,带来不好的结果。这是反面案例。
一个是,积极主动,带来好的结果。这是正面案例。
再引用一句,《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作者戴维·艾论指出:“……”。
这一句加引号,因为不是你说的。直接把书名和作者写上,还显得引经据典,咱也是读过书的。
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观点: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积极主动,才能有好的结果,好的人生。消极被动,只能随波逐流。类似这样的话就可以了。
哎呀,一不小心,把写作的方法都讲出来了。
如果当题目新奇,独特,不好写怎么办?
一个字,仿。找10个标题来,往里面套。找10个你要投稿的平台,找出样文的标题。一个一个套,看哪个像样,就用哪个。
写作,比其他技能有一个更大的优势,就是到处都是老师。那些已经发表出来的文章,就是最好的老师。
老师总是强调要新鲜的,没发过的,换道具,加上时尚感,当然要新鲜的,人人都知道的观点,人人都知道的故事,为什么看你的呢?
题目也不需要完全绞脑汁,你找来10个题目研究,看到有趣的,吸引你的。换个词。
你要真的找来想要投稿的这种10个样文题目,不要凭空想。
比如,我以前写了一篇文章,把批评“画”出来,有没有新鲜感?
真有新鲜感的,这篇文章还发表了的。一般不这么干的。哪有画批评的?人家就好奇了。
简单点说,就是套用,换词。把批评“唱”出来,把批评“敲”出来,你爱用哪个用哪个。然后你只要写出你是怎么“敲”出批评的,就可以了。
今天的答疑课要变成写作指导课了呀~
以前,我家楼上有兄妹俩,他父母是初中生,于是把两个娃都送我家做作业,让我给指导一下。他俩说,我讲的比老师讲的还清楚。后来两个都考上了大学。
我讲编剧课,有的学员报过三个编剧课,他们发现,在我这才真正听懂了,什么是写电影,电影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的人可能专业上自己做特别厉害,但不一定特别会讲。
我的特点是,我知道如何讲,你才真正明白。
3
Q:怎么把阅读的同类知识更好的结合起来而不是东一块,西一块,怎么整合它们?
答:这位提问者,一定是爱思考的宝宝,要把同类知识结合起来,而不是东一块西一块的碎片知识,就需要做主题阅读了。
主题阅读,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阅读同一个主题的书,可以有效地加深记忆,多角度理解同一主题。
主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需看你的目标是什么。
比如,你想阅读育儿主题。
如果你是为了养育自己的孩子,那你读一下育儿类的入门书籍、经典教材,以及你能找到的,推荐比较高的育儿书。
如果你是为了成为育儿专家,那就要持续多年对这个领域进行发展性学习。
可以做一个思维导图,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这一主题下,有哪些分支主题。比如育儿,包括育婴、喂养、幼儿保健、益智开发、学前教育、听说读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再找到你重点关注的主题,有哪些相应的书,百度,以及豆瓣读书上的"标签",都可以利用起来。
比如时间管理的、习惯的、人际关系的、演讲的……有各种主题,这是很高层次的阅读了。
你可能会发现怎么越读越多,怎么也读不完。
挑推荐多的,口碑好的,豆瓣评分高的来读。
一般性地提升自己,不用进行太严格的主题阅读。
学到的,你觉得有道理的,用起来就可以了。
4
通过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让我们的灵魂更加丰盈。
你喜欢读书吗?你一个人读书孤单吗?
这里有一群爱阅读爱学习的小伙伴们,大家每天正能量满满,互相分享提升认知,欢迎你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