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空气里还带着露水的凉意,街道静静的,像一张还没被涂抹颜色的画布。
我急匆匆地叫醒女儿,看着女儿慢悠悠地洗漱,一边不慌不忙地穿着衣服。窗外的阳光刚好落在她的头发上,像给她镀了一层金。
而我,却像个被闹钟催醒的跑者,心口“咚咚”直响——时间在滴答走,她怎么还不快点?
今天一大早要送她去Camp,本来以为时间绰绰有余,结果她磨磨蹭蹭,我在一旁风风火火——催穿衣、催吃饭、催快走,像极了我小时候的父母。
记忆像被风吹开的一本旧相册——那时的我,也被催着吃饭、催着上学,后来被催着长大、催着面对成人世界的琐碎与责任。就这样,被催着催着,就催到了中年,仿佛下一站便是暮年。
我忽然意识到,我的人生仿佛是被时间推着跑的:别人说“快”,我就快;别人说“应该”,我就跟着去做。可真正属于自己的节奏,我几乎没有尝试过。小时候,我总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着急,现在回头想——或许急是因为怕落后,怕被看作“懒散”“低效”,怕与群体脱节。
偏偏,这种“急”我又原封不动地传给了女儿。看着她的慢,我着急得发慌,甚至怀疑她是不是缺少某种“竞争力基因”。我想尽办法教她如何变快——像大人教小孩骑车一样,一只手扶着把手,一只手推着后背,生怕她摔倒、掉队。可她依旧固执地慢,像一条拒绝被急流裹挟的小溪。
在我们长大的集体主义环境里,慢的人常被视作“有问题”,而快的人似乎才有资格被称作“优秀”。于是我不自觉地卷她,卷到自己也喘不过气来。
然而,加拿大的Camp给了我一个意外的缓冲。这里的节奏宽松到让我有些不适应——她的慢,不仅没人催,甚至还有比她更慢的孩子。忽然间,她仿佛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河道,我也被迫停下了手里的鞭子。
那一刻,我端起一杯两元的Tim Hortons坐在一旁,第一次认真感受到,急,不一定等于前进;慢,也不一定意味着落后。有时,我们所谓的“培养竞争力”,不过是在用自己的焦虑为别人加速;而所谓的“落后”,也许只是选择用另一种节奏去看风景。
我想,人生不是一场必须争先的赛跑,而更像是一部不急着结局的电影——好看的地方,总得慢下来,才能细细体会。
忽然想起《阿甘正传》里那句经典台词:“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原来人生的美好,并不在于跑得有多快,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停下来,拆开一颗巧克力,去尝尝它的味道。
喝完最后一口咖啡,我没有再喊她快一点。阳光正好,而我忽然觉得,这样的慢,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