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天山矗立千年,见证着新疆大地上的深刻变迁;无垠瀚海绵延万里,铭刻下中国大唐十八载的铿锵足迹。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迎来成立70周年辉煌时刻。
作为最早进入新疆的能源央企之一,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自2006年入疆拓荒以来,已成长为装机规模突破378万千瓦、新能源占比100%的区域能源主力军。在新疆能源结构转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大唐谱写了绿色能源开发与民族团结共进的生动篇章。
天山南北,大漠戈壁,一座座风机、一片片光伏板述说着中央企业与边疆地区同频共振的故事。
01 绿色能源版图的深耕者
2024年10月24日,大唐新疆昆玉光伏三期项目并网投运的轰鸣声,划破南疆戈壁的寂静,助推新疆地区新能源装机占比首次突破50%,实现区域能源结构转型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大唐在新疆的绿色能源布局始于2006年。那一年,中国大唐在疆电源项目筹建处正式成立,拉开深耕新疆能源市场的序幕。从初期以火电筑牢发展根基,到如今构建起“风能+光伏”的绿色能源矩阵,中国大唐始终紧跟国家战略步伐,稳步推进能源布局升级。
面对新疆严酷的自然环境,大唐人展现了坚韧不拔的毅力。“这里冬季气温低至-30℃,每年有效施工窗口期只有4个月,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2024年9月,大唐塔城老风口风电项目首台风机并网时,项目经理韩志伟的手套上还沾着冰霜。
施工团队给设备搭建保温棚“穿棉袄”,24小时轮班作业,最终啃下这块硬骨头,让凛冽寒风变为清洁能源。
截至2025年8月,中国大唐累计在疆核准备案规模595万千瓦,在役装机容量378万千瓦,装机总量较发展初期实现2.7倍增长。更为难得的是,中国大唐在疆发展并非单纯追求数字扩张,而是注重深耕质效提升。
2024年,中国大唐在疆风机可利用率高达98.68%,光伏可控应发电量完成率达99.7%,管理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02 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者
中国大唐在新疆的贡献远不止于能源领域。在阿克苏温宿县前进村,这个曾经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贫困村,如今已成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80万元的明星村。
中国大唐在疆驻村工作队进驻后,修柏油路、建文化广场,深挖百年水磨、圣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2024年深冬,村里的“农家乐”暖意融融,店主木尼热·艾买提忙着招呼客人:“周末每天能赚2000多块,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中国大唐的民生答卷写在一条条柏油路上,印在一间间教室里,流在一个个村庄的灯火中。
在巴州深山,4800万元建成的发电项目让4574户、1.59万农牧民首次用上电灯,夜晚的村庄从此有了“星星之外的光亮”。在图木舒克市,中国大唐4000万元援建的火电机组终结了城市停电历史,培养的3000余名技能人才成为当地产业发展骨干。
教育帮扶是中国大唐在新疆工作的又一重点。多年来,中国大唐在克州援建11所小学、在和田资助500余名贫困学生,大唐“筑梦三金”让失学女童重返课堂。2025年,中国大唐投入200万元专项教育帮扶资金,为第十四师昆玉市教育发展贡献大唐力量。
03 民族团结的坚定践行者
“我的家乡因为大唐变得更美丽,来到大唐我还成了技术能手——这里就是我的家!”来自大唐驻阿克苏温宿县恰格拉克乡前进村的维吾尔族姑娘麻依拉·达吾提,如今是大唐新疆风电场的运维员。
在她身边,师傅手把手教她调试设备,同事们用维吾尔语跟她道“亚克西姆”,这样的跨民族互助场景,在大唐新疆的“石榴籽”工厂课堂里每天都在发生。
中国大唐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专门为南疆群众设立的“石榴籽”工厂课堂,以“4+1+1+1”模式将技能培训与民族团结教育紧密结合,让137名南疆群众掌握了脱贫技能,更让各民族的心在朝夕相处中贴得更近。民族团结的根基,扎在共富的土壤里。2014年以来,中国大唐选派的60余名驻村干部,带着“各民族一起富”的初心驻村,在天山脚下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跨民族共富故事。
在塔依塔克村,第一书记张佳伟带领村民把废弃牛羊圈改造成肉兔养殖场,成立合作社发展“农家乐”和夜市,让这个沙漠边缘的村庄年收入增长3倍。
中国大唐160余名干部职工与村民结对认亲,432场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让心与心贴得更近。在前进村“百姓大舞台”,各族群众共跳麦西来甫,旋律里满是欢声笑语;在村委会院子里,驻村工作队员学做馕、群众学国语,感情交流、文化交融的温暖瞬间,汇聚成民族团结的江河。
站在新疆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国大唐在疆的发展轨迹与新疆繁荣之路紧密交织——从2006年蹒跚起步到2024年利润创历史新高,从单一发电企业到能源与民生深度融合的综合服务商。十八年间,中国大唐在新疆的每一步前行,都镌刻着“国家能源战略践行者”的使命担当。
未来,中国大唐将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继续与在疆各族人民并肩奋斗,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