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这是前苏联影片《列宁在1918年》列宁的警卫员瓦西里对妻子说的一句话,至今仍被很多人用来激励自己。
“牛奶”对于人类而已,是元气补给品,更是生活必需品。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中国乳业近十年也逐渐从鱼龙混杂的上半场,迈入巨头领军的后半场。
作为乳业的两大巨头,伊利和蒙牛之间的拉锯战从未停歇,直到2019年3月两大巨头相继发布2018年年报,年报显示伊利将近800亿元的营业总收入,整整比蒙牛多出100亿!
四年前不相上下,四年后百亿之差。伊利到底做对了什么?伊利和蒙牛的营销玩法有何不同?从去年两者的广告投放策略种,我们就可以一窥究竟。
社会化营销时代的广告,要“多而广”,更要“精而准”。
2018年上半年,广告费投放前10的内地消费类上市公司榜单里,伊利以59.62亿元位居榜首,较2017年同期同比增长38.94%。而蒙牛因其隶属港股虽未在该榜单上,其2018中期广告宣传费用高达44.18亿元,同比增长66.9%。
在社会化营销时代,各大品牌都增加了广告投放费用,这笔费用怎么花才能更划算,就变得尤为重要。
蒙牛#天生要强#,却不敌伊利“四面埋伏”。
回顾去年伊利广告营销打法,伊利的冬奥会借势营销、冠名《歌手2018》《奔跑吧》《我是大侦探》等综艺节目,体育营销+综艺营销的四面埋伏打法,不仅实现了品牌、消费者、明星三方共振,也实现了品效合一的传播效果:金典、安慕希、畅轻、每益添、Joy Day、金领冠、 巧乐兹、甄稀等附加值高的重点产品系列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30%以上;而且,新品销售收入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了5个百分点。
同样对体育营销分外青睐,尽管大手笔成为2018年世界杯全球官方赞助商,#天生要强#的口号得到了不少应援和称赞,却似乎没伊利那么好运:不仅花了足足20亿,却败给了华帝“法国队获胜就免单”的退款营销;4000万请来梅西做代言,结果梅西却“没戏”了,刷屏的只剩表情包。(没有黑梅西的意思,颜狗的我很爱他)
蒙牛究竟错在哪儿?不是错在“孤注一掷”,只怪对手太过“多变”。
品牌营销进入下半场,坚持整合为王,更要拥抱改变。
伊利和蒙牛的乳业帝国日趋壮大,两者的产品线大同小异,都分为液态奶、奶粉和冷冻产品(冰淇淋)三大主要业务产品。其中,液态奶业务均是两家的核心业务,也是最大的收入来源。
蒙牛收入相比伊利更加集中,主要依赖于特仑苏、纯甄等优质单品;伊利产品结构更加多元化,且新品营销效果显著,金典、安慕希、畅轻、每益添等明星单品持续稳定增长。
在整体营销策略上,蒙牛和伊利有不同的表现:伊利有的放矢、爆款驱动,蒙牛鲜有创新、略显保守:从2017年起,伊利旗下产品既冠名了多项热门综艺,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挑战者联盟》、《二十四小时》等;同时赞助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残奥会,皇马俱乐部等。其营销活动可谓是多面开花,营销效果显著。而蒙牛的赞助活动还停留在博鳌论坛、北京马拉松等传统型体育/文化项目。
伊利不仅在娱乐营销上挥金如土,同时注重“线上+线下”的联动,将社会化营销基因注入27岁的老品牌中:为全面推广”活力冬奥学院2.0“,上线了朋友圈广告,“打个飞的去滑雪,别再过个假冬天”的卡片式广告,创意满满;创建微信品牌官方区,积累品牌声量、沉淀品牌价值:用户在微信“搜一搜”输入“滑雪”“伊利”等关键词,可直接进入伊利微信小程序等,同时还首次开通了京东开普勒小程序。
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大环境中,谁能洞悉潮水的方向已经不重要,谁能顺应潮水的方向却至关重要,这样才能在万变中轻松应变。
伊利和蒙牛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伊利赢得让人心服口服,果然姜还是老的辣!营销人也要引以为鉴,刻意练习、自我迭代的同时,用创意和策略为品牌赋能。
下期预告:我将为大家带来欧莱雅中国消费者&市场洞察总监--陶俊女士关于内容营销的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