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不是逗你玩儿,豆汁儿带你学知识。
现在这天儿啊,是一天比一天凉快了。还记得刚刚过去没多久的三伏天吗?小朋友们是不是就喜欢躲在家里吹着空调吃冰棍儿啊。每到傍晚,出来遛弯,偶尔也会传来一阵阵的烧烤的味道。是了,无论是夏天还是秋天,人们都喜欢坐在烧烤店里撸上几串儿,烤的滋滋冒油的羊肉串儿一端上来,那滋味儿,啧啧。
且慢!我们先来学一个跟烤肉有关的成语吧!脍炙人口,这个成语看起来就很好吃,为什么呢?
“脍”,形声字,肉(月)旁表意,说明跟肉有关,篆书里的形状就是像一块纹理分明的里脊肉,所以“脍”是切得很细的肉。
“炙”,更形象了,上面也是“月”,一块肉的样子,下面的“火”正在烤这块肉。所以“炙”的本义就是烧烤的肉类,慢慢地也就指代“烤”的意思。所以“脍”和“炙”都是美味的食品。
在春秋时期,有一对父子俩,曾哲和曾子,父亲喜欢吃一种叫羊枣的果子,在他过世之后,他的儿子因为怀念父亲,竟不忍心吃羊枣。这在当时作为孝顺的典范,被大家广为传颂。到了战国时,有个叫公孙丑的人对这件事就看不明白了,他跑去问老师孟子:“老师,您说脍炙和羊枣,哪个更好吃?”老师说:“那当然是脍炙好吃了,有几个人是不爱吃肉的!”公孙丑又问了:“那曾子的父亲也肯定更爱吃脍炙咯?曾子为什么只知道不吃羊枣,却不戒脍炙呢?”孟子笑了,告诉他:“脍炙,是人人都爱吃的东西,单单拿出它来,并不能使曾子想起父亲;而羊枣就不一样了,虽然不如脍炙好吃,却是父亲特别爱吃的东西。就好像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叫姓一样。因为姓是很多人都相同的,而名字却是每个人独有的。”这下,公孙丑就明白了。
所以脍炙人口,意思就是好吃的东西人人都喜欢。不过现在,我们不再用它表示食物,而是用来来比喻好的诗文被人们赞美和传颂。比如说“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