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金句
学习原则就两点:
一是明确任务的输入输出关系;
二是用例子重塑大脑连接。
—— 《学习观》
学习成长
本周总结
1.晨读私塾《少有人走的路》,坚持写作业
2.知乎《学习观》第一季
下周计划
1.继续阅读《少有人走的路》,尽量在当天完成作业。
2.《学习观》,第二季
我的思考
1.读书不过脑,等于白读
没有经过思考的读书都是浪费时间,这也是k叔一直坚持的原则,读书就应该有思考,有输出。
但思考是反人性,人类都是认知吝啬鬼,必须硬逼着去想,与自身的经历建立连接,加深知识的理解。
2.发散思维,随心所欲。
当不知道写什么时,不如发散自己的思维,想到啥就写啥。比如写周记,回忆一周要事,先把你想写的列出来,即使几个关键字也好,目的是打开思路,慢慢才有感觉。
大脑的思考是其实一个发散连接的过程,不是一上来就把所有想写的都能列的一清二楚,这种一下子全写出来的,除非是才思敏捷,否则就是提前背诵。大脑通过一个知识节点,然后联想到另一个知识节点,像一张蜘蛛网,层层交织,最终打开思路。
3.学习的本质
这周对《学习观》比较感兴趣。
文中指出学习的本质是是通过例子重塑大脑的连接的过程。
通过有限的例子,总结出一般规律性知识,来应对未来无限不确定性的问题。
我们看到或学到的例子是有限的,需要归纳知识来压缩信息,所压缩的信息包括从来都没见过的情况。我们正是要用知识来解决未见过的问题,对于已见过的例子,记住答案或上网搜索就好了。
所有要学习的知识分为两大类,思考类知识和运动类知识。思考类知识需要通过意识去引发大脑思考,输入与输出需要通过几个节点转换才能建立关系,比如学习数学或者编程,不会一下子就能看出结果。运动类知识是不需要通过意识思考的知识,输入与输出是直连的关系,比如学习开车、学习英语,更像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学习不同类的知识,方法也不一样,就像学习英语,这本来应该是运动类知识,但大部分人把它当做思考类知识,听到英语先思考中文再到联系到的场景,这种方式学习英语总感觉慢半拍。正确的方法是听到英语,立刻能联系到具体场景,及时反馈。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会本地方言和普通话,我们听方言时没有再把它转为普通话去思考,这就是直连的关系,跳过中间的思考转换过程,这样才是语言正确的学习方式。
工作修行
本周总结
1.自检项目uat测试
2.推掉客户旅程项目
3.扫码设计文档
下周计划
1.自检项目上线
2.扫码设计文档
3.客户旅程项目跟进
我的思考
1.被领导diss了
周三领导突然说要看设备调用盖章的逻辑,因为没有提前准备,本身也不是很熟悉,过程讲的支支吾吾。
这部分内容是接手过来的,领导说:“不熟悉可以理解,但既然现在是你负责,你就应该想办法把这块知识弄懂。”
领导说的对,自己负责的内容想方设法也要弄明白。不说成为专家,至少把流程理清。
2.缺乏掌控感
当事情进展超出我们的计划时就有一种失控的感觉。
比如这周自检项目uat,因为遇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花大量时间查找原因,结果远超了计划的时间。同时也导致其他任务时间缩水,比如扫码设计文档,一拖再拖,拖到只能周末加班去完成了。
当然这样的事发生毕竟是少数,计划还是必须有的,以后这种事得重新评估一下难度和时间。
3.今日事,今日毕
能今天解决的,不要拖到明天。事情晚一天解决,就会多一天烦恼。
生活育儿
本周总结
1.教儿子学习拿筷子,失败。他没耐心,我也没耐心。
2.对太空宇宙知识感兴趣。买了一些基础的课程,他看完后,问他学到了什么,他说“地球在自转,于是有了白天黑夜;地球围着太阳转,于是有了春夏秋冬”。
还给我画了一个图,不错哦,还能用图形来表述了。
下周计划
1.培养儿子耐心和专注力
2.桂林旅游,已参团
我的思考
1.先难后易
因为读《少有人走的路》,深知延时满足感对自律的重要性。所以有意无意会把这种思想传输给儿子。
比如看书时,我问他,“哪本书要难些?”
他指着一本数学作业题说这本。
我说:“好的,我们就从这本开始。做事情要先难后易。”
他默许,一脸无辜,感觉像被受骗的样子。
哈哈,要的就是你这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