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婷半清
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会懂得尊重别人,这包括尊重自己的孩子在内。——顾振飚
说到亲子关系,我们往往会赞叹父爱的厚重深沉,母爱的涓涓细流,能有父母的关爱和保护,那孩子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但“幸福”有时候是一种假象,只是表面现象,如果你关心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会知道,父母的爱,有时候不过是以爱之名的控制和约束,是一种无形的、温柔的枷锁。
吴晓乐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家,她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也是一个证人,她花了七年的时候,穿梭在不同的家庭,看到了不同的父母和孩子,也看到光怪陆离的景象。她以为她是家教,只需带给学生知识,没想到学生及他们的家庭带给她更多的冲击。
于是便有了这本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书中的九个故事,每一个看完都会心痛,什么是教育的本质?爱是有条件的吗?
本书没有给家长教条式的叮咛与建议,只有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这些故事之所以存在,是期待我们去凝视一个初衷,静下来,好好想想,把小孩带到这世界上的初衷。
书中的每位母亲都用力过度,为孩子规划人生棋局,检视他们的落子方位与下棋节奏,母亲的意志,嵌入孩子的每一颗棋子之中, 让他们沉甸甸难以举棋。
这些母亲, 甚至都不知何时丢失了自己的孩子
1. 以爱之名的禁锢
眼睛仔过着麻木的日子,成绩不好,就会被母亲扇耳光,做错题,就要挨打。“弓着身体,缩着头”是他一贯的身体姿势。
父亲对儿子过高的期望,以及爱攀比的虚荣心,把这个家庭折磨得不成样子,他从不参加儿子的教育,却指手画脚地责骂妻子管教不善,儿子只是他用来攀比的一件物品。
父亲的压力压给了母亲,母亲只能一步步施压给儿子。她对儿子的责骂就在嘴边,打骂也是日常行动,从没有真正走近儿子的内心。
她自己也在担心,也在害怕,怕因为儿子成绩被丈夫责怪,怕失去这个家庭,她没有得到真正意义的爱,当然不会懂得如何去爱儿子。
而当作者看到母亲对待一只小猫的温柔眼神时,作者才猛然发现,原来她对猫的爱,甚至超过了儿子。
猫的孩子不用读书,只需要好好地吃、安稳地睡。猫咪长大了,也没有人举办考试,给每一只猫测量PR 值,检验它们的学习程度。所以,小圆妈可以这么温柔地疼爱一群和她没有血缘、不曾怀胎十月生下的小家伙。
可母亲没有意识到自己爱得不对,她认为她每天给儿子准备营养品、给他买高档服装、给他买品牌书包,就是对他的爱。殊不知,她早把儿子的一生都毁了。
汉伟呢,本来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同学们的喜欢,可却遭受了母亲无处不在的“保护”。她的口号就是:“不要害怕,无论你长到多大,妈妈都会保护你的”。然而,因为一场意外碰伤,妈妈高调到学校闹事,彻底把汉伟推向了孤立的状态。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母亲的每一次“保护”都把儿子送上了被孤立的道路,她以爱之名,不惜让儿子一次次尝到被同学们抛弃的滋味。
小孩子最恐惧的事情,很好懂的,那就是:跟别人不一样。
母亲无所不在的保护,强行阻断他的恋爱,这一切在母亲看来,都是一种本能保护,可在儿子看来,都是一种巨大的控制权。
这位妈妈常以“模范母亲”自居,一副为儿子南征北讨的好妈妈形象。她真的爱她的小孩吗?她根本就是在害他的孩子,一步步把孩子推向深渊。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两位妈妈,一个是暴力处理,一个是过度保护,她们都一样,把自己正常的孩子,折磨成不正常的样子,让他们在学校变成边缘人,成为被孤立的对象,她们永远不会懂,当同学们都绕着自己走,让自己孤身一身没有朋友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绝望。
2. 爱,是父母与孩子的桥梁
家境贫困的一家,为了能给儿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选择了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女儿巧艺越来越自卑,也越来越羡慕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学校的那套漂亮制服,给了她一种无形的压力,她觉得自己拖累了家庭。
可在父母那里,这些都是他们努力的动力。一对学历低、工作辛苦的夫妻,经历了生活的艰辛之后,决定把孩子们送到好学校,通过读书来改变他们的命运。
金钱的压力,不能打倒他们的毅力,这便是天下千千万父母的心态,我吃苦没关系,只要你有出息就行。
这个故事里,一对普通的父母,对孩子昂贵的爱,是健康的、期待的爱。
而下面这个孩子却因得不到爱而伤心。
这世界上最伤人的话是什么?
“其实当初生下你不是我的意思。”
小乖生活在一个复杂的家庭里,父母没有结婚,他也不被爷爷奶奶认可,后来父母分开各自生活,他还要面对陌生的叔叔和其他孩子,他得到的母爱被分散了,散得都感觉不到了。
之前他功课很好,成绩稳步向前,是因为考了好成绩妈妈会高兴,可后来,他的成绩好坏已经无人在乎,那一刻他觉得学习又有什么用呢?他已经没有家了,没有人会为他的好成绩欢呼,没有人会因为他的进步给他奖励。
一个15岁的少年,内心对母爱,对家庭的渴望,让人伤感。
我们总认为,怀胎十月,母爱的给予不仅理所当然,且会永久地持续下去。但在陈小乖的人生中,母爱分了岔,给了妹妹, 给了叔叔,给了叔叔的两个小孩。
大人们总会忽略,爱的意义。在教育面前,在升学面前,在一次次考试面前,父母关注的更多的是成绩,殊不知,一份爱,足以能改变孩子的内心世界。
3. 教育的传承
书中的另一个故事,让我颇有感慨。家庭影响的传承性,也许很多人会忽略,但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和期望里,何尝没有父母对自己的那种影子呢?
明玉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很高,那一年,茉莉考上著名高中,哥哥考上医科大学,全家人大张旗鼓地庆祝,可所有人都围着哥哥,没有人来夸茉莉一句。茉莉埋怨母亲重男轻女,可后来才知道母亲也被外公如此对待过。
茉莉一路披荆斩棘,读到硕士,导师建议她去留学读博士,可母亲却逼着她回来嫁人安家。
丈夫中规中矩,冷静冷漠,茉莉生了女儿,自己也做了妈妈,她明知道女儿小叶喜欢美术,也很有天分,还是拒绝培养她的兴趣,给她报了数学辅导班,年幼的女儿已经懂得赢取母亲的开心,放弃了美术课。
她们都为了取悦母亲,而委屈自己,好像是基因一样,一代代传下来。可茉莉有天突然醒悟,她不愿让女儿再重蹈覆辙,活在别人的期望里。
父母的言行态度,随时随地都在影响小孩子的每一个动作;而父母本身,可能也深受上一代父母的言行态度影响。
原来这些传承是不正确的,她必须要结束这样的传承。
如果她没有醒悟呢?那么她的女儿将会过上和她一样的日子,放弃学业和前途,去嫁一个“合适”的丈夫,过着波澜不惊的日子,和她一样,不知道爱为何物,不懂得为自己争取机会,一辈子活在母亲的安排下。
我们好像并不懂得如何爱孩子,小的时候,希望他们聪明乖巧,大一点的时候,希望他们成绩优异,不给自己丢脸,再大一点的时候,希望他们得到世俗的婚姻和工作,不曾关注孩子内心,不曾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这些大概是亲子关系紧张的根源。
真正打击到小孩的,是成绩本身,还是家长们看待小孩成绩的评价与目光?
一样的教育方法,可能打造出一个世俗眼中的成功模范,也可能将一个小孩的天赋摧残殆尽。只是这些小孩的故事没人关心,人们不喜欢失败的例子,只想倾听教育神话。小孩不是满足家长欲望、想象的容器,或者载体。
矫情一点说吧,小孩子有自己的生命,他们属于自己,不是家长或任何人的所有物。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通过你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纪伯伦在他的诗中,已经明确了孩子与父母的根本关系,虽然听起来有些残忍,但真相就是如此,我们不可能操控孩子的一生,他总会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命运。
关爱也好,禁锢也罢,父母与孩子的亲密,也就那么短短数十载,当他们有了独立的思想,他们会批判,父母在他成长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
在这本书中,通过九个故事,我们看到了几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母爱造就了不同的孩子。但作者本人无意批判这些母亲,因为这些母亲,多数也曾经历各种轻视、疏忽、离弃、暴力、威迫,背负着这些伤痛,她们又被赋予看守孩子、教养孩子、决定孩子未来的所有责任。
对孩子的爱,有时候我们不够努力,有时候却用力过度,其实完全可以放轻松一点,毕竟亲情的微光,可以照亮每一个黑暗的角落。
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当孩子,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是门学问,也是一门长久的功课,希望在亲子关系中,孩子没有因为我们的忽略而伤心,也没有因为我们的控制而变形,连接我们在一起前行的永远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