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我国能源经济呈现传统与新兴领域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Wind数据显示,2021-2024年间我国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总体营收从10.27万亿元稳步增长至12.09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58。
油气行业依托“七年行动计划”实现18.85%的稳健增长,而储能板块则以156%的惊人增速跃升为能源经济的新增长极。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我国能源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传统油气企业与新兴储能板块共同谱写增长双轨曲。
01 传统油气企业的创新与增长
我国油气行业在转型中保持稳健增长,2024年油气行业上市公司总营收达到6.81万亿元,较2021年增长18.85%。
这一增长主要源于增储上产持续推进、产品结构优化、成本管控加强以及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的拓展。
“十四五”期间,我国油气企业坚定不移地落实“七年行动计划”,在油气储量增长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石油着力提升规模经济可采储量和储量接替率,加大风险勘探力度,2024年国内外油气产量达3.39亿吨,较2020年增长6.95%。
技术创新在增储上产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我国在“两深一非”(深地、深水、非常规)领域的技术攻关取得系列突破。
万米深井“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达10910米并发现烃类,带动国产万米钻机、旋转导向系统等成套技术实现突破。
行业增长模式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通过持续优化运营,桶油主要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为盈利增长奠定了基础。
同时,能源结构绿色转型趋势明显,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产量占比从2022年的43.68%提升至2024年的44.77%。
02 储能产业的爆发与转型
与油气行业的稳健增长相比,电力和储能板块增势更为迅猛。2024年,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营收达1.94万亿元,较2021年增长21.49%。
储能企业总营收则从2021年的0.65万亿元跃升至1.67万亿元,增幅高达156%。
储能已从电力系统的“小配角”转变为能源绿色转型舞台的中央角色。
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已从过去锂离子电池一枝独秀,发展为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固态与半固态电池、钠离子储能等多元共生的系列家族。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首次突破100吉瓦时,较2021年增长25倍。
爆发式增长离不开三方面因素:新能源装机带来的刚性需求、设备端技术跃进促成成本下降,以及电力现货市场机制完善、峰谷价差扩大推动商业模式清晰化。
政策赋能与技术突破的双轮驱动推动了储能角色的转变。
自2017年以来,我国累计出台储能专项政策2200余项,仅2024年就新增近500项政策,构建起覆盖技术研发、市场机制、安全标准的完整政策体系。
随着2024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基本建成,储能被允许作为独立主体参与各类电力市场,电网侧独立储能容量电价被写入政策,推动了储能商业模式实现关键突破。
03 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协同发展
面对“双碳”目标的紧迫压力和潜在的发展机遇,电力行业企业纷纷摩拳擦掌,尤其是央、国企中的发电企业。
传统能源企业转型的核心思路是多元化布局+技术升级。
目前比较成熟的路径有四个方向: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产业链延伸、数字化改造和碳资产管理。
传统煤电、油气企业开始大规模投资风电、光伏项目,配套建设储能设施,同时发展氢能、生物质能等新兴领域,形成多能互补的业务结构。
石油公司正在积极建设充电桩网络、布局电池材料回收、投资碳捕集技术。
化工企业则转向可降解材料、特种化学品等高端领域。
这种转型能利用现有渠道和技术积累,实现协同发展。
数字化改造也是转型的重要方向。通过物联网和AI技术提升传统业务效率,比如智能油田系统能降低20%以上开采成本,火电厂用数字孪生技术优化机组运行。
部分企业已成立专门的数字科技子公司,推动数字化转型。
碳资产管理成为新的增长点。大型能源集团都在组建碳交易团队,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有的通过林业碳汇项目开发CCER,有的为中小企业提供碳盘查服务,这块业务利润率能达到传统业务的3-5倍。
能源经济正在传统与新兴的双轨并行中做大蛋糕。油气行业通过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实现稳健增长,储能产业凭借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实现爆发式扩张。
数字化转型与碳资产管理成为传统能源企业转型的新引擎,而多能互补与产业链延伸则为行业协同发展提供新路径。
未来,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和全国碳市场日益完善,传统能源清洁化与清洁能源规模化将共同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智能化、多元化方向持续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