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王阳明的粉丝

最近读的度阴山写的王阳明,太震撼了。感慨这个世界曾经竟有这样的人,真让人佩服。

佩服先生的善。

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这个“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感与判断力。

知行合一,这一点看似简单,但做起来真的很难。为什么很难呢?因为我们容易被世间的名利所牵绊,被我们生而为人的各种私欲所束缚。

举个例子,当时皇帝身边的红人,刘瑾,他贪赃枉法,无恶不作。当时但凡上书刘瑾的人都被廷杖,仍进了锦衣卫的大牢。

在这种噤若寒蝉的空气中,王阳明登场了。这是正气与邪气的较量,他必须登场,他必须站出来呼唤人们的良知。

结果果不其然,廷杖四十,下锦衣卫狱。

这哪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啊,这不是事关名利地位,这简直是生死攸关啊。但先生做到了,他听从了自己的良知。

  这就是先生的心学,心即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良知,但可惜很多人的良知都被外物所蒙蔽了。

在先生当庐陵县县令时,有一次审问一个盗贼,让他脱衣服,拖到最后只剩内裤时,盗贼不脱了,先生说就连盗贼也是有自己的良知的,而且他也不愿别人称呼他为“盗贼”。

用自己的良知去做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贤。


佩服先生的静。

先生说平时不能静以养心,关键的时候想稳住阵脚,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平定宁王叛乱时,王阳明属于劣势,他向身边的人发布火攻的命令,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

一位弟子说:“那我也能带兵打仗了,因为我能不动心。”

王阳明笑道:“不动心岂是轻易能做到?非要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不变色,麋鹿在眼前而目不转的人 才能不动心。”

当平时光有静养是不够的,得在事上练,在实际的事情上用“克己”的功夫。真正做到“静时心也定,动时心也定”。

平时无事时再怎么有风度都是扯淡,人真正的风度应该是遇到变故遭遇屈辱时。

先生说,闻誉则喜,闻毁而怒,戚戚然的人,就像一个被人控制的木偶,没有自我。


佩服先生的淡。

先生是淡泊的,看看他是怎么看官场的。

弟子问王阳明:“王老师难道有官瘾?”

王阳明瞪起眼睛来,说:“胡说,我怎么会有官瘾?我早就教导过你们中进入仕途的人,仕途如一张网,进入后就会被沾上不得转身,所以千万不要沉浸在里面,要懂得站在网上看。但也不是要你不作为,是要你看明白,然后进入网中去做,做完就赶紧撤出来,这样才能不被仕途牵引,不被功名利禄所累。”

先生用良知做事,对待外物不强求。

“心如明镜,物来则照。”只要我们内心光明,对自己可以有所作为的一切功名利禄,不做强求,但来了也不抗拒,用心去做即可。

面对诽谤,先生也是淡然的。当有人说他和叛军宁王是一伙的,他知道,不能动气,气了就不会看到良知。

同样,面对名利,先生也是淡然的。王阳明用四十三天就把一场震荡大江南北的叛乱轻而易举的平定后,这一切功劳都不被皇帝认可,先生并没有在乎。

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酒、色、荣辱都是心外之物,如果心外无物,何尝能为物所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