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为什么会“有市无师”?

​心理学,为什么会“有市无师”?

2012年汶川地震后,网上流传着一条让心理咨询师非常扎心的话,防火、防盗、防心理咨询。

八年过后,现在的状况怎么样了?

请听我讲个故事吧——

朋友是某金融企业的高管,Ta平时在外地上班,每半个月回来一趟。每次回来,总会约我和秋姐见面聊聊。

每次聊天,我们不预设主题,而是发散性思维,天马行空地想到哪聊到哪。

朋友说:“每次聊完,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感觉自己的心很定、很静。”

下午聊天时,无意间提到这样一个话题。

Ta说:“我发现,现在我越来越喜欢心理学,我感觉,心理学就像开车,是一项人人都需要的必备技能。”

Ta接着说:“我感觉,现在我可以跟妞(青春期的孩子)聊一些心理学相关的话题,看一些这方面的书了。”

Ta再说:“不过,我总感觉,如果我这样引导她后,她肯定会喜欢上心理学。”

说完,Ta用左手捂住自己的胸口,略略地笑着说:“不过,我总担心妞会走上心理学这条路。”

当Ta说出这句话时,我知道Ta虽然喜欢也受益于心理学,但不希望孩子选择心理学这条有效且必须的人生路。

我问Ta:“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担心呢?”

Ta稍稍迟疑了一下,说:“以前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说:“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往下走一点,或许这是你需要修的功课,或者说你的卡点哦。”

之所以让Ta思考答复,因为我相信:提问者往往就是答案的持有者。

Ta沉思了一会儿,说:“可能在我心里,感觉心理学是赚不了钱的。还有一点,担心孩子总听别人倒垃圾,万一抑郁了怎么办?”

我问:“第一,壹心理的黄启团、黄伟强也是做心理学的吧,那他们赚到钱了吗?”

Ta说:“他们肯定赚了钱,他们是把心理学和商业结合起来了。”

我问:“第二,作为心理咨询师,如果自己不断地任由垃圾倾倒在自己身上,而没有学会在合适的时机选择“情感隔离”和自我保护,你觉得是谁的问题呢?”

Ta说:“你这样说,我就明白了。确实有很多咨询师自己没有修好。”

我继续问:“可以再思考一下,为什么不想让孩子从事心理学呢?”

Ta说:“可能是我看到了你和秋姐……”

Ta没有说出口的是——你和秋姐这几年的艰辛付出和不容易,不用说赚钱,新冠疫这段特殊时期,不能开课不说,还需要承担房租、工资、时间、精力等个方面的挑战、压力和消耗……

所以,Ta得出一个结论:心理咨询是个不赚钱的行业。

那,到底是什么让心理学呈现目前这种——“有市无师”的怪圈呢?

想起了将NLP引入国内的第一人李中莹老师,在他的著作《心智力》扉页上写的一段话:“所有企业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所有企业里的人的问题,都是企业老大的问题;所有企业老大的问题,都是他心智模式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心理从业者来说,之所以呈现出不赚钱状态,如果按照李中莹老师的理论来解释,一定是其运作模式出现了问题,跟心理学这门学问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如果真正想在心理学或家庭教育方面有所建树,必须将其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去经营和运作,或许会呈现不同的结果。

当然,这或许是市场大环境的问题,并非由一个个小小的“我”能够解决,但是作为大环境中的一员,如果没有办法改变环境,至少“我”可以调整自己的状态,调整自己在心理学学习成长以及运营传播中的思维和运作模式,寻求新的运营方式,或许,会走出一条心理学发展的丰盛、富足之路。

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也想提醒那些身边有心理咨询师朋友的朋友们:“请理解并珍惜你身边的心理咨询师朋友,当Ta协助你解决问题时,不管结果如何,请记得给Ta们付费。为什么?试想,你生病找医生诊断治疗,你肯定不会因为治疗效果不理想而拒付医药费吧?因为,有好些病,是需要你回家坚持服药、锻炼才行。再说,他们是以出卖自己的时间来谋生的,只有他们不再为了生计发愁时,他们才会全力以赴继续深造、向纵深发展,从而心理学才会更有效、更持续、更稳定地发展。”

愿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心理学的种子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生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