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在其《师说》中就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关于道、业、惑的解读,不一而论,但我们还是应该引起重视,因为一、两千年前的人,对于老师(教育者)的认知和定位,超过我们今天的很多人。
想想我们今天的孩子(学生),他们在学校里的学习,不论幼儿、还是青少年,乃至大学,更多面对的,都是解题能力远远超过他们的教师,老师们工作的核心,是为学生提供知识传授和指导,当面对整个一个平均能力相差不大的班级时,这样的教学、辅导方式,是非常高效的,因为教学者和学习者能够尽可能地保持同频,达成共振的概率就会非常高。但!但!但!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属于极少数。
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更多需要的,是有足够的判断力,知道在何种环境下,运用何种技巧,从而最大限度地使得教学效果达到最好的教育者。我认为,好的、专业的教师,应该是那种掌握多种方法和技巧并且善于运用的人,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备课、讲课、布置作业、纠错的人(考虑到我们目前复杂的现实情况,我并没有抨击这种做法的意思)……
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回到今天思考的主题,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教会学生解某一道、或者某一类题。这里可以举个例子,我们知道,临床的经验对于一位好医生来讲,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常常可以在医生的简介中了解到,某名医擅长治疗小儿咳嗽、支气管炎,但请问,即便是同样的流感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孩子身上,这位经验丰富的名医,会在诊断完后给到两个小孩一摸一样的治疗方案吗?答案往往是:不会,因为个体还存在差异。
教育、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常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为什么我们会简单粗暴地一刀切呢?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孩子彼时彼刻的真正需求,就好像我在某次参加游戏力创始人Larry的课程时他提到的,我们有没有做到eye to eye, shoulder to shoulder, heart to heart地去倾听,教育这件事情,本身也是要充分调动教育者本身的同理心的,然后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孩子们,不断去调整,情况可能瞬息万变,教育工作者怎能按部就班?
我相信,优秀的教育者会明白,不论我们的解题能力有多强,不论我们拥有如何丰富的知识储备,但在教育这件事情上,我们必须保持与时俱进,因为每一个今天跟昨天相比,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用过去时,套在一代一代的现在时和将来时的孩子们身上。如果我们还奢望着用“对着孩子讲”的方式,让几十个孩子在45分钟时间里保持足够的专注和投入,并且在结束后彻底掌握和领悟,我想我们都要失望了。难道真的是因为摆在眼前的工作量,压制了我们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甚至可以更多与孩子们互动的可能性吗?
孩子们拥有天生的好奇心,教会孩子们学习就意味着我们要更多去关注如何激发并保持他们的好奇心。我相信,优秀的教育者,并不是只给孩子们灌输标准答案的人,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孩子提出问题,自己探寻答案的人,作为教育者,我们真正要做的,是让孩子学会自己探寻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