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老人四战高考:我想上北大。"澎湃新闻的这个标题,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84岁,高考,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真的具有很大的心灵冲击力。
视频内容2分36秒,不到3分钟。
安徽淮南的退休工人姚克亮,曾在2012年、2014年和2018年三次参加高考,今年是第四次,他说,也是最后一次。
看他的住所,空间不大,有很多的书。他自己说,平时很少打牌,当一名大学生是他的梦想,最好能考到北大或北师大,他的孙女今年也参加高考,家人也很支持他。
从老人的精神状态看,真的不像84岁的人。看他画的几何图形,做的数学题,可以想见他孜孜以求的神态。
他说,我就算为活到老学到老,做出一点诗意的事情。
他用行动诠释了:有梦想,就大胆去追求,不想年龄,不想生死,不想别人的议论和眼光,不想有用与无用,只问自己的内心!
高考成绩如何,真的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为实现梦想付出了努力,他一直在追求梦想的路上。
一直在路上,是他给我的最大启示。
他又让我联想到了金姐,我的一位同事。她是鲜族人,也到了退休年龄,却迷上了汉语言文学,每天坚持到课堂上去听语文课,和小孩一起背古诗词,逐字逐句的解释文言文,学到新知识就像小孩子一样兴奋不已。
还有去查兰湖徒步认识的兰英妹妹,在老年大学报名学习电子琴和英文,她非常热爱自己的老师,对所学的内容着迷,讲起来兴高采烈,滔滔不绝,她感叹,参加这两个学习班,给她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整个人变得自信了,觉得生活有意思了,朋友多了,视野开阔了,在家里的地位也更高了。
曾感叹,时光催人老,岁月太无情!其实,人最先衰老的:不是容颜,而是心灵,是为了梦想不顾一切的冲劲。
回顾这两个月来的生活,庆幸自己也找到了方向。从注册简书到现在,两个月,竟然写了10万字!不管文章质量如何,总算加入到了写作者的队伍中。
令我没想到的是,5月7日写的文章《今天,儿子批评了我》,阅读量直奔5000了,真的让我吃了一惊,一个月的时间,它把我其他文章的阅读量远远甩在后边。
简书上大都是写文章的人,短时间内,阅读量过千,对我这样的小白来说,并不容易。尤其是不做标题党,不写哗众取宠的内容,不具备美食、旅游、亲子教育等垂直领域内容的实用性,写纯个人情感的东西,很难引起关注。
写文章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享受过程,结果怎样,并不在意。
有的文章边写边流泪,比如《大奶》《我的三寸金莲奶奶》;
有的文章边写边笑,比如《除了同学,谁能这样聊天?》《快乐的洗澡妹》;
也有的是写着并愤怒着,比如《650万美元送女儿进斯坦福,中国人为什么常常成为行贿剧中的主角?》;
更多的是平静的叙述和思考,比如《那个16岁的男孩儿,不知道怎么样了?》
回头看自己写出的生命中点点滴滴的东西,没有什么伟大的意义和正确的道理在里边,只是叙述一个生命的独特的经历和感悟,但它是独一无二的,是我所仅有的,它打上了我的岁月标记,这,就足够了。
人都是有惰性的,想的多,做的少,是人的通病。多少人小小年纪,就以年龄大了,一切都来不及了为借口,早早过上了混吃等死的生活。我的过去的岁月,不也是过的稀里糊涂?
人生太短,84岁的老人、金姐、兰英妹妹,外加一个总想停下来偷懒的我,都对自己找到的目标,怀有极致的热诚和喜爱,我确信更好的尚在前方,还未到来。
不再特别关注脸上又多了几条皱纹,身体又多长了几斤肉,头上又添了几许白发,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就让一切顺其自然。
年轻的容颜总会渐行渐远,书写生命的故事却会历久弥香。而一直在路上的人,灵魂的活力不曾失去,只是换了一种生命绽放的姿态而已。
任时光匆匆流去,只有努力到无悔的程度,我们的心,才会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