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趟过的坑』之14 不忽视苦劳,但必须着眼功劳!

这个问题也是关于团队沟通歧义的一个真实问题。

我们一个同事特别热情、热心和具有耐心。经常对于自己负责的事宜配上最全的文字解释加上说明,如果不够也及时的给予画图、现场沟通...大家眼中积极配合的好同志!

可是,时间长了。在总体对接反馈上,有开发同志抱怨,大姐姐的描述太长了。一个简单的事儿描述了好几千字。一个简单的功能讲了一小时。但是偶尔也还是有疏漏和逻辑混乱的情况...

第一次听开发同事的反馈,我有点难以置信。后来,经过多个人反馈。我大概明白问题的原因:说得多,不一定说在点上。充分的说明和解释听众不一定能在状态。所以,回想一下我们之前对沟通的强调:充分沟通、面的面交流,有准备的沟通...但是实际上,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有质量的沟通!也就是说,沟通不在于写的多,说的多。在于真正对产出有帮助。比如条理化,条目化的记录比写文章一样的好几页更加有效。能够从听众问题释疑角度做的解释说明,哪怕简短但是效力胜于开一个说明会...

有时候,在一个团队中。大家经常会走进一个误区就是:一个同事很辛苦的付出了,大家都看到了。所以对于这样的同事犯了错误,大家往往都会先怀疑是不是自己的问题。在于大家互相都肯定她的苦劳。甚至不忍心认为她这种徒劳无功。

也就是将苦劳等同于功劳...但是这是不利于团队成长的!

所以,比较好的作法。如果能识别出这种同事,要保护好同事的自尊心。同时积极让她了解到这种付出的收获很小。引导这种同事积极的调整工作方式,优化工作技巧。节省更多的精力创造更多价值。

这里面会有一个难点。就是有的人经常追逐努力,将一味的努力和辛苦看做是自己的产出。如果有人稍微指正一下,大体会引起当事人很不舒服的感觉:我这么辛苦了,你难道没看到吗。我加班,我写的比别人长,解释的比别人时间长,我开会啦。我面对面啦。我叫上所有人了,难道我做的还不够吗?...确实对这种同事的帮助很让人头疼。

头疼的点:如何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而又不打击他们的自尊心。

当然这也是做管理者的能力考验!

所以,综上!在一个团队中。虽然不应该只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但是总体以价值为衡量标准,以目标为导向确实是应该倡导的一种比较美好的原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