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夕死可矣

首先,“朝闻道,夕死可矣”重在“行”,即实践。

一方面,孔子一生栖栖遑遑,周游列国,席不暇暖,为的就是推行他的“仁政”。然而孔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统治者的采纳,不得已,转而讲学授徒,希望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通过他们去宣扬他的思想学说,去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孔子就是这样用自己的一生去推行他的 政治主张、实践他的道德理想,孜孜不倦,死而后已。“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为“道”而生,为“道”而死。

另一方面,“仁”作为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所以孔子从来不轻易以“仁”许人。跟孔子同时代的人没有被称为“仁”的。在孔子看来能够达到“仁”的 都是古之圣贤:泰伯、文王、微子、箕子、比干、管仲。这些人的行为都关乎天下国家大计 ,关乎人民的生活疾苦。他评价一个人是否“仁”是重在其政治功绩的。但是,“仁”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是有高低之分的。我们可以自觉地加强自身修养,以“仁”的诸方面的美质要求自己,一步步的向着最高境界靠拢。人的道德修养就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提高的过程, 这个过程没有止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一个人只有勇敢地挑起“仁”这一重担,不断克制自己的 欲望,严格要求自己、反省自己,同时还要自觉地按照国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行为习惯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能超越礼仪去行事,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道德修养(“克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坚忍不拔的走完这一艰难的过程,就一定 能够达到“仁”的最高境界。(“仁者先难而后获。”《论语·雍也》)这一艰难的过程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生,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则是世世代代。“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 会”可以说是孔子道德理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续,这个过程不会终止,只有不断的提高, 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其次,“朝闻道,夕死可矣”强调牺牲精神。

一个人有志于“仁”,他就会终身实践,毫无怨恨,毫无遗憾(“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为了追求“仁”的最高境界,甚至于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志士仁 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这就是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 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后来孟子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也。"(《孟子·告子上》)“义”是“合理的事、应该做的事”。“舍生取义” 就是为了正义事业,为了他人利益、全民利益、国家社会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仁”是人的内在本质,“义”是人的外在的行为,二者是统一的。知道了仁义的道理,就要 终身实践它,甚至于为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无怨无悔。

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正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的最佳注脚。

结语

《世说新语·自新》4

说周处年轻时凶狠强暴被义兴人称为“三横”之一。后周处有悔改意, 但他怕光阴已虚度,最终无所成就。当时文坛有名的陆云说:“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 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陆云以“朝闻道,夕死可矣”劝浪子回头 ,只要立志向善,就不必担心美名不扬;一旦觉醒,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就下决心去做。周处最终成了忠臣孝子。以“知”与“行”的关系去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就不会迷惑不解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个性化消息: 将用户的姓名存到一个变量中,并向该用户显示一条消息。显示的消息应非常简单,如“Hello ...
    她即我命阅读 8,624评论 0 5
  • 为了让我有一个更快速、更精彩、更辉煌的成长,我将开始这段刻骨铭心的自我蜕变之旅!从今天开始,我将每天坚持阅...
    李薇帆阅读 6,091评论 0 3
  • 似乎最近一直都在路上,每次出来走的时候感受都会很不一样。 1、感恩一直遇到好心人,很幸运。在路上总是...
    时间里的花Lily阅读 5,278评论 0 2
  • 1、expected an indented block 冒号后面是要写上一定的内容的(新手容易遗忘这一点); 缩...
    庵下桃花仙阅读 3,627评论 0 1
  • 一、工具箱(多种工具共用一个快捷键的可同时按【Shift】加此快捷键选取)矩形、椭圆选框工具 【M】移动工具 【V...
    墨雅丫阅读 3,59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