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抖音里刷到了一则视频,给大家分享。香港国安局局长邓炳强观看升旗仪式,感悟身为中国人无尽骄傲。我们很多人到了北京都想尽办法去观看升旗仪式,无论多早起床、无论天气多么恶劣,我理解这就是家国情怀。所以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最起码应该是一位能尊重国旗、国歌,重视升旗仪式的人。作为中小学校,我们始终要把升旗仪式当做政治启蒙的主阵地。
这张照片感动了无数人、无数人……
我们每所学校其实每一周都在组织升旗仪式,为何就是打不到这个效果呢?场域的问题、氛围的问题、服装的问题、或者说是情境的问题。
我觉得这些或多或少都有,在那个场域下你能够充分的体验和感知祖国的强大。
接下来,我们就要思考,难道只有去这样的场合或者类似的场域才能感受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学校组织的升旗仪式在我们芦淞区称之为“国旗下的主题教育”。升旗仪式和主题教育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完全不同。教育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无论在校任何课程都应该为此而服务。
你应该观摩过非常多次的国旗下主题教育活动吧?整体的效果如何呢?在我看来,大部分学校的升旗仪式仅仅是个仪式而已,具体表现在:东拼西凑的流程、歪七扭八的学生、糊里糊涂的“效果”……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现行的国旗下主题教育实效性非常低、转化率也低,甚至很多同学都不知道要干嘛、讲了啥、要做啥。这可能是危言耸听,也请你好好回忆,是否真实存在。存在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偶然、也不是少数。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三:第一是“受众混龄”,升旗仪式受众是全校师生,每个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是不同的,但是升旗仪式的教授是一致的;第二“方法单一”,主要体现在说与教上;第三“课程拼凑”,政教、教务、教研等等部门的事情不经思索的拼凑在一块,短的短、长的长。试问,这样的升旗仪式谁会喜欢,更别谈所谓的教育。
怎么办?我从这几个方向思考(是整合的思考):
1.把国旗下主题教育活动转化成“一节课”。国旗下主题教育活动实效性低的根源在于,它仅仅是 “仪式”。“仪式”往往会导致组织者更关注“形式”而忽视内容。如果它转化成“一节课”,一节“思政课”“专题教育课”“政治启蒙课”“跨学科实践活动课”,意义更加重大。作为“一节课”,我们需要思考情境的创设、情境的运用、达标检测等流程,这些都是提升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
2.把国旗下主题教育活动转化成“一座桥”。任何课,我们都需要进行“课前设计”,主题教育活动不能拘泥于学科课程,应该是跨部门的“一节课”、跨学科的“一节课”,这就需要部门之间、学科之间进行“集体备课”,因此国旗下主题教育活动本身应该成为部门衔接、学科沟通的“一座桥”。
3.国旗下主题教育是“中点”。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国旗下主题教育活动的现状,不是起点就是终点,是某个活动的启动仪式,或者是某个活动总结表彰。其实国旗下的主题教育更应该是“中点”,是育人的中点、是主题的中点。要提升活动质量,简单的一节课的转化率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有“预习”(提前介入、提前熟悉、提出目标),学习(国旗下活动的开展)和复习(班级组织的主题班队课),从而实现质量的提升。
4.国旗下主题教育活动目标须“进阶”。国旗下主题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和其他的“课”对比,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受众是“混龄”的,每个年龄阶段的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不太相同,而我们采取的策略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在设置主题教育活动目标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设置“进阶”型目标,从而实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