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散文的选材
选材是散文创作艺术构思的重要环节。
比之其它文学样式,散文的题材最为广泛。
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从宇宙自然到人类社会,从时代风云到日常生活,从国际到国内,从天下大事到市井琐闻,从山川风物到树木花草、鸟兽虫鱼……都是散文取材的对象。
有些材料不适于做小说、戏剧、诗歌、却可以拿来做散文。
散文作者应以开阔的眼光,多样的视角,从大千世界选取有意义的材料,做到笔之所至,皆成文章。
一般说来,散文宜多取生活和事物的片断,或即兴的一点,于“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郁达夫)
我们都是生活在这个社会的平常人,经历的也是平常事,看到的花草树木,动物宠物,乃至山川湖泊,还有所见所闻,皆是可供选择的素材。比如我,屋后的空地,香樟刺槐;门前的蔬菜,牵牛花,以及小巷,弯弯的小河,家里的大黄。
只要有心,什么事物有它自身的特征,从这些特征中去挖掘、寻找闪光点,这闪光点就是你想表达的主题。
比如我前几天的更文:《牵牛花的种子》。
二,散文创作艺术构思的重要环节。
立意,就是确立一篇的主旨。
各种样式文学作品的创作,各类文章的写作,都讲究立意,讲究立意的新颖、独到、深刻。
散文创作的立意除应遵循立意的一般原则外,还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①单纯性。一篇短小的散文,一般只须表达一个比较单纯的主题,不必也不可能表达复杂的主题。
②灵活性。散文作者在生活中有了某一点新鲜独到的感受和体会,就可藉以立意。
或即小见大,从平凡细小的事物,生活的片断之中,见出不平凡的深刻的意义。如朱自清的《背影》,题材平凡、细小,却写出了困顿颠沛中的父子挚情,反映了那个时代穷困知识分子的惨淡悲苦,让读者透过父亲的背影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面影。或寓大于小,将重大深刻的意义寓于细小的事物之中,如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曹靖华的《小米的回忆》。或由此及彼,由这一事物联想,推及另一事物、从而赋予更深长的含义,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或由散而聚,由许多零散的事物或回忆逐渐集中到一个汇聚点上,形成主题,许多琐记、漫忆式的散文名篇,都是如此,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三,指散文的组织方式与方法。
散文贵散又忌散。
散文的“散”表现在结构上的特点是随兴之所至,信笔所之,运笔如风,不拘成法。
但散文的“散”决非散漫无章。
每篇散文应有每篇自成的章法,有有形或无形的贯串线或汇聚点,做到形散而神聚,散和不散的统一。
优秀的散文作家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全文分五节,时而写殷夫,时而写柔石,时而写他们被害时,时而写他们被捕前,时而写他们被捕被害后,有的节较长,有的节又很短,每节之间在结构的外形上,看来比较散,但由于作者采取纵横交错的结构,纵有“前年今日”、“去年今日”、“今年今日”作贯穿线,横有“我”和几位烈士的相见、相识、相交的联系网,全文又有深沉的哀悼、怀念、悲愤的思想感情为汇聚点,所以整篇的结构自成章法,形散神不散。
散文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直线结构、横式结构,网状结构三种类型。
不论采取什么样的结构形式,都应求其自然,不宜造作。
四,散文创作的一个要素。
与散文的文体笔调相联系,散文的语言要明畅、凝炼、清新、自然,更接近口语。
“润饰字句要以活的语言为标准,比活的语言更精粹”。(叶圣陶:《关于散文写作》)
要做到口语和文彩的统一。这里的口语,也可理解为自己的语言特色。比如:原指望预报上的雨能及时淋下来,省点力气,节约点水费。站在地头,天空明晃晃的,只差太阳露个脸;风柔柔地拂过,一派春和景明,不像是身处仲夏的氛围里。那些转移过来的菜秧明显不适应新居,一落脚,鲜活的叶片便耷拉了下来,没精打采的神情像是在给我脸色看。赶紧回院子里接了一桶水,顺着菜根慢慢洇上。——摘自本人小文《梅雨季》。
散文语言的加工锤炼,既要注意保持口语的特色,也可适当使用一些富于表现力和生命力的书面语言。
既要注意表情达意的准确、鲜明、生动,又要注意声调节奏的响亮流畅,琅琅上口。
五,学写小散文:散文的意境
散文的意境与其他样式的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和画)的意境有基本的一致性,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
1.散文意境的构成因素除“情”和“景”外,往往偏重于“理”,以理统摄情与景,达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作者悲愤的深情和爱国学生遭到杀害的惨景构成的意境,就是被几段层层加深的诗情和形象融为一体的哲理议论所统摄和照耀,达到了情、景、理的高度交融。
2.散文创造意境的方法和手段更为自由灵活。可以象诗歌那样融情入景,着力抒写诗情画意;可以炼字琢句,做到或着一字或设一句而境界全出;也可以象小说那样生动叙述,细致描绘,刻划形象,渲染气氛,同时倾吐情怀,以情灌注其中,让读者如身临其境,悦目赏心。
六,文章的笔法和格调,亦可称为笔调。
各种文体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笔调,散文也有自己的文体笔调。
英文中有“familiar essay”和“familiar style”之称,前者曾有人译为“絮语散文”或“小品散文”,后者曾有人译为“闲适笔调”或“闲谈体”、“娓语体”。(见胡梦华:《絮语散文》、林语堂:《论小品文笔调》)
这对现代散文的笔调有很大影响。现代散文不象一般理论文章那么严肃,多采取亲朋话旧、挚友谈心似的笔调,亲切随意,轻松活泼,洒脱不羁,可以叙事,可以描绘,可以说理,可以抒情,可以把几者结合起来。
朱自清说,散文在表现上,“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炼,或流动,或含蓄”(《背影·序》),均不拘一格。
七,学写小散文:散文的抒情
散文的一种。
以抒发感情为主。
作者通过感情的抒发表达对现实生活或客观事物的情感体验和评价。
强烈的抒情性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是抒情散文的基本特征。
抒情的方式多种多样: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把感情融于叙述、描写和议论之中。
抒情一般都要以人、事、景、物为依托,架空抒情是抒情散文的大忌,直接抒情一般也不宜多用。
抒情散文更接近于抒情诗,它们的区别在于:
抒情散文可以用散文体的叙述、描写和议论,抒性诗则不能;
抒情诗须借重音乐的节奏,抒情散文则用说话的节奏,偶尔也用音乐的节奏,但不宜多用,不可矫揉造作。
八,学写小散文:散文的趣味性
散文的一种审美情趣。
优秀的散文往往写得幽默诙谐,谈笑风生,趣味盎然,而且知识面广泛,令人读来轻松愉快,获得一种享受、一种启迪。
形成散文的趣味的因素很多,也有表现手法方面的因素。
散文作者应当具有幽默诙谐的气质和本领,要善于涉笔成趣。
趣味有高低之分,雅俗之别。散文的趣味应当是健康的,高雅的。
如:
刚在外面吃过午饭,太阳就爬到了我的头顶。正热。我的影子熔化了一样,只剩下一小团绻缩在脚边,似乎一抬腿,就会钻到脚板下。我也在寻找树的影子,树很多,但我只认识香椿。太阳像台光刻机,将树的叶子,枝条,淡淡浅浅地印在地上,没有一块浓一点大一点的地方容得下我蹲下去的身子。
——蝉鸣
最有趣的是看到拖队经过了。几个人就会打赌有几艘?拖队后面拖的船都像一个模子脱出来一样,数着数着眼睛一眨就数错了。大家都这样,便为是十九还是二十艘争得脸红脖子粗,就再去数。船队过去了,便跟着后面追,直到追到西边的芦苇荡边,拖队成一条线了才惺惺地往回走
——江边往事
九,散文的真情
抒情散文特性之一。
真情是抒情散文的生命。
真情,就是真实、真切、真诚、真挚之情。
抒情散文越是情真意切,情真意挚,越能打动人心,激起共鸣。
真挚的感情是从作者的心底自然流出的。真挚的感情也是读者从文字中不知不觉间感受出来的。
切忌虚情、矫情、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如:临走时车子便由他开进了程家墩去装那些坛坛罐罐。我没有随车回村,蹲在村前的公路边沿,看着眼前土地上的玉米秧子发呆。我怕我控制不住自己:以前每次都是老父靠在门框上向我挥手的,现在我怕车子掉头那一刻见到母亲眼角的泪和抽搐的嘴唇。
车子向东急驶的时候已是下午两点了,儿子说回“家”吃晚饭差不多。我没说话。阳光透过车窗像床无形的被子盖在我身上,暖暖的。但我知道此刻太阳已经偏西,又一个黄昏即将来临,又一个夕阳即将挂在树梢上,在它仍旧绚丽,未被黑夜吞噬之前,我们真得好好珍惜它。
我在音乐的催眠下昏沉沉的,但眼角已经湿润。
——摘自老家夕阳
母亲说,就剩这两分地了,还要留点菜地。你父亲说的,都秧芋头,他在世时一直都听我的,现在他不在了,我也听他的一回。
我忽然就觉得喉咙里被一块芋头噎住了,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紫薯
也每每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八十多岁的母亲,想起她如干豆角般青筋爆出的手,采摘着一把把青翠的豆角,那满头银发飘散在菜园地里的豆角架下……一股淡淡的酸味就会从心里冒出来,熏得我的眼睛潮湿潮湿的。
——炝豆角
麦粒其实是没有香味的,就像稻子摸摸扎手都没有味道一样。但我却真真切切能闻到麦香。这需要有个晴好的日子,有金灿灿的太阳,爆晒。傍晚时刻将麦子慌乱地倾倒在石磨或碾米机的铁皮漏斗中,经过反复碾压、挤兑,蜕变成如雪花般轻飘飘,款款然而出时,才会有一种奇特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游走于鼻间。这是一种能填充肠胃,让人产生幻觉的味道。人的味蕾在各种面食的想象、诱惑中开始翻江倒海,喉咙就会快速蠕动,恨不得抓把面粉到嘴里堵塞一下。
——麦香
情有真假之分,也有健康与庸俗、美好与丑恶、高尚与卑下之别,抒情散文须抒健康、美好、高尚之情。
十,散文的结构(1)
指散文的组织方式与方法。
散文贵散又忌散。
散文的“散”表现在结构上的特点是随兴之所至,信笔所之,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但散文的“散”决非散漫无章。
每篇散文应有每篇自成的章法,有有形或无形的贯串线或汇聚点,做到形散而神聚,散和不散的统一。
优秀的散文作家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全文分五节,时而写殷夫,时而写柔石,时而写他们被害时,时而写他们被捕前,时而写他们被捕被害后,有的节较长,有的节又很短,每节之间在结构的外形上,看来比较散,但由于作者采取纵横交错的结构,纵有“前年今日”、“去年今日”、“今年今日”作贯穿线,横有“我”和几位烈士的相见、相识、相交的联系网,全文又有深沉的哀悼、怀念、悲愤的思想感情为汇聚点,所以整篇的结构自成章法,形散神不散。
散文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直线结构、横式结构,网状结构三种类型。
不论采取什么样的结构形式,都应求其自然,不宜造作。
(此篇可连在8月1号的散文的结构后面。)
散文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直线结构、横式结构,网状结构三种类型。不论采取什么样的结构形式,都应求其自然,不宜造作。
什么是散文的直线结构?
散文的结构形式之一,也可称为纵式结构。
指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组织材料,即以所谓顺叙或平铺直叙的方式来结构作品。其优点是线索单纯明晰,思路自然流畅。
平铺直叙也可以写出好散文,但处理不好也容易流于平淡呆板,关键在于作者写作水平的高低。
直线结构也不排斥少许适当的插叙插说。
什么是散文的横式结构?
散文的结构形式之一。即以平行、并列的方式安排组织材料,便于叙述同时而不同地点的人和事,或同时同地的不同的人和事。
它在外部形式上,可以有适当的关联照应,也可以省去联结的针线,但必须有内在的联系。
形散神聚的特点往往更多的在这种结构的散文中表现出来。
横式结构也可以容纳平行、并列的纵式叙述。
什么是散文的网状结构?
散文的结构形式之一。即以纵横交错、经纬相织的方式安排组织材料,能够容纳比横式结构更复杂的内容,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种复杂的结构要求作者有更高的驾驭能力,做到头绪繁多而不紊乱,经纬相交而井然有序。
在结构外形上,相织相交处可以紧密些,也可以松散些,可以形神不散,也可以形散神聚。
十一,散文的文眼
我国古代散文理论的概念之一,指一篇中最能体现作者立意或作品主旨、意境的语句,犹如一篇的眼目,最能传一篇之精神,是作者艺术构思的焦点。
古代文学理论家和散文家都很重视文眼的设置与作用。
陆机的《文赋》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刘熙载的《艺概·文概》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散文文眼与诗眼、小说焦点有共同之处,都是艺术构思的焦点或核心。
但也有区别,诗眼多为“句中眼”,指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句或一个字;小说焦点又多从构思和结构而言,可以是贯穿全篇的中心人物,也可以是中心事件,还可以是关系全篇的典型细节;散文的文眼则是一篇中的警策之言,其主要作用是体现全篇的主旨和意境,又由于它讲究设置的艺术,也关系到结构的安排。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设在篇末,照亮了全篇;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设在篇中,前注后顾,是全篇的核心。
这些警策之言,已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如:
黄花菜性味甘凉,有止血、消炎、清热、利湿、消食、明目、安神等功效,对吐血、失眠等也有很好的疗效。我不知道的是,它能不能治愈我的乡愁。
——黄花一朵寄相思
如:
黄昏,立在窗前,看“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落就落呗,今年是品不到槐花的味道了,来年的春天,我得盯紧点。
——槐花白
《黄花一朵寄相思》发在《德州晚报》上,《槐花白》发在《嘉定报》上。之所以能发,估计就是这些平实而又有意味的句子,打动了编辑的心。
十二,笔记体散文
散文的一种。
一切用散文形式所写的零星琐细的杂录,统称为“笔记”或“随笔”。
它又有笔谈、随记、丛语、漫录、记文、小品、札记、杂识等等名称,泛指随手记录,不拘体例的作品。
它的主要特点是:
1、短小精悍、简洁明快。文章直截了当,不枝不蔓,没有空话浮文。
2、笔法自由,灵活轻松;随意而谈,不受束缚。
3、知识丰富,趣味浓厚。
笔记多是杂家之作,内容包罗万象,有史实、轶闻、工农、医理、典故出处、词义探微,真是天上地下,东西南北,无所不写。
笔记体散文可劝可诫,可喜可愕,可广见闻,可证讹谬。
优秀的笔记,富有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是帮助读者开拓眼界、豁达胸襟的良友。
我国笔记著作甚多,像《山海经》、《世说新语》、《梦溪笔谈》等。魏晋南北朝以后,人们把那些专门铺写故事、记载人物轶事,讲究结构的作品称为笔记小说。
笔记取材极广,一般分为三大类:
1、故事传说类。主要包括志怪和志人,寓言及笑话是其支流;
2、杂闻琐记类。或掇拾历史旧闻,或记述当代时事,或即兴遣怀发议论等。
3、考辨评论类,基本上是文艺、史地、哲学、典章制度、自然科学诸方面的治学或读书札记。
十三,什么是游记
记叙性散文的一种。
记述旅途见闻感受和所游之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或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
游记以记述为主,也可以适当展开议论,抒发感情。
写法自由、不拘一格。游记的笔调一般比较轻快活泼。
好的游记能给人增加知识、扩大见闻,启迪思想,陶冶性灵,并有导游作用。
十四,什么是山水记
亦称山水游记。以记述描写某地山水为主的一种游记。
名山大川固然是游记的重要题材,一些无名山水,或因与著名人物、著名事件有密切关系,或因与作者有特殊关系等等原因,也可以成为游记的题材。
山水因人、因事、因诗文(特别是著名游记)出名的很多。
写山水游记,作者须对所写山水有必要的、丰富的知识(自然的、地理的、历史的、民俗的等)有细致的观察,独特的发现和感受,独特的联想和寄托。
特别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要游人之所未游,探人之所未探,发人之所未发,这才能记人之所未记。
郦道元的《水经注》、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等,都是我国古代优秀山水记名作。
十五,叙事散文
散文的一种,以记叙事件,描写人物为主。
它通过真实事件和人物的记叙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叙述描写中,也可夹以抒情,议论。
叙事散文和小说有时很难划清界限,如鲁迅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社戏》等就很象散文,夏丐尊的叙事散文《猫》又很象小说。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小说的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叙事散文则不能虚构。
叙事散文的主观色彩重,一般用第一人称,小说却多客观描写,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二第三人称。
小说一般有中心人物和情节,叙事散文对此却不作要求。
议论散文常用一种议理方式,即借助具体的事展开议论,从中引出深刻的道理。
作者以敏锐的眼力,从人们司空见惯或虽不多见却容易被忽略的事中,看出某种有普遍意义的道理,从而深入思考,展开议论说理,使所议之理有具体性、生动性。
作者借以议理之事,可以是真实的事,也可以是传说故事。
在写法上,或先叙事后议理,或夹叙夹议,或只点其事,着重议理。
如韩愈的《杂说四》,只点人们熟知的伯乐善识千里马之事(传说),便展开议论,,引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道理,并感叹“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以比喻善识善用人才的“伯乐”不常有,许多有用人才被埋没。
取喻贴切,寓意深刻。
十六,什么是借事议理
议论散文常用一种议理方式,即借助具体的事展开议论,从中引出深刻的道理。
作者以敏锐的眼力,从人们司空见惯或虽不多见却容易被忽略的事中,看出某种有普遍意义的道理,从而深入思考,展开议论说理,使所议之理有具体性、生动性。
作者借以议理之事,可以是真实的事,也可以是传说故事。
在写法上,或先叙事后议理,或夹叙夹议,或只点其事,着重议理。
如韩愈的《杂说四》,只点人们熟知的伯乐善识千里马之事(传说),便展开议论,,引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道理,并感叹“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以比喻善识善用人才的“伯乐”不常有,许多有用人才被埋没。
取喻贴切,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