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订阅了一堆公众号,全是红点,也没打开看过?你是不是计划了一堆想要看的电影美剧书籍,甚至买了好多……但是也没有看过?你是不是存了一堆的干货,和人生鸡汤但是后来就很少翻动过了?
现在需要什么信息,要找到还是很容易的,不过我们对乐此不疲的收集着。万一有用呢?
但我们实际关注的和使用的,全是流动的。
什么时候很想收藏一样东西呢?
碰到你可能需要的东西,和非常想要的,你一定会想收藏起来。
可能要想的东西
(这类你知道,但不甚了解它们)
存下来万一有用呢?现在碰到以后碰不到了呢?
非常想要的东西
(这类你了解,并狂热喜欢)
全部收藏下来,都是我的!有种拥有的感觉。
至于你必须需要的东西,你明智的知道,想要你就找得到,没必要特意存起来。
我们每个人就像一个数据库,里面有我们的人际关系、知识结构还有我们的故事。
收藏就相当于,把这部分资料添加进我们的数据库。就算没添加进去,至少离我们近了。用的时候方便查询,“本地查询”就可以了,不用访问那么大“万维网”去找。
我们的“本地数据库”都是平常接触过的,自己收集的,有一些认识的。比外面的大数据库可靠多了。这是一个典型的信用网络,不再是只是数据,而是明确价值评价的数据库。
当特别喜欢一样东西,我们会从各方面收集资料。
这就好像类似在
复制。
我们就像一堆资料,碰到相似的资料,就不断地在复制。
归纳整理,全方面,获得数据。
乃至再生新数据。
我们喜欢自拍,喜欢分享,喜欢记录,
这也是一种对自我数据的复制
正如人类的繁衍欲望一样。
现在好像企业特别喜欢大数据,可以用来分析消费者的行为爱好,投广告。可以喂养人工智能做机器学习。
其实普通人对数据也是非常感兴趣的。
有些数据的公司,要是把数据分享一下,你支付宝发了多少红包,有多少收益,你微信加了多好好友点了多少赞……传播就很火
我们通过网易云音乐收集整理喜欢的音乐,通过豆瓣收集我们的书单、电影单,通过QQ空间朋友圈记录生活的日常活动,通过微博记录我们的想法,通过知乎收集我们的观点……
假设有这么一个网站什么都不做,就可以把你所有的网络账户资料,集中在里面。比如你在网易云音乐收藏的歌曲、建的歌单,在豆瓣的影评,在知乎的发言,在挖财中的记账,在印象笔记的便签,在淘宝买过的东西,在支付宝转的账,你的网页书签,在贴吧微信QQ中的好友,在唱吧的歌曲,在百度地图的路线……
你敢用吗?
商家一定喜欢这数据,不用他们费力去挖掘调用了。
仔细想想,以前我们自己建个人网站博客和用印象笔记时,不是类似做这样的事情吗?
和想主宰全世界的野心家一样,我们只是划了一个小的数据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