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一颗向善的心
——读《悲惨世界》有感
初二(15)班 刘向阳
最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雨果写的《悲惨世界》,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与上流社会的丑态。
故事的主人公冉阿让因家庭的贫穷,不得不抢了一块面包,结果被关进监狱,他四次出逃,四次被捕。因为一块面包,他被关了十九年。出狱后,他处处遭人唾弃,最后卞福汝主教帮助了他,将一套银具送给了他,让他改过自新。冉阿让被深深地触动了。
从此他化名马德兰,一心向善,他不断地帮助贫穷的人,并改良了黑珠玉的制造方法,使这个地方的失业与苦难被消灭。国王任命他为市长,颁给他十字勋章,都被他拒绝了。国王而后又第二次任命他为市长,在市民的请愿下,他才接受了。他做了市长以后,生活依旧朴素。
一次,一位名叫割风的老人被压在了车下,冉阿让冒着被识破苦役犯身份的风险,救出了老人。冉阿让听说一个与他面容相似的人被错当成他,即将面临终身监禁,他经历了一番挣扎后,他上了法庭,说明了自己才是真正的冉阿让,他再次被捕入狱。
后来,他借救一个海员的机会逃了出来,领走了苦命人芳汀寄养在恶毒的德纳第家的女儿珂赛特,他把珂赛特当成自己的女儿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她。
几年后,珂赛特与律师马吕斯相爱了,但马吕斯陷入拿破仑余党与路易王朝的战争。冉阿让为了珂赛特的幸福,加入了战斗,救出了马吕斯。在二人结婚后,他独自离开了,不久后就离开了人世。
这本书让我感悟良多,原来改变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用善良感化他。卞福汝主教用他的善良感化了冉阿让,让冉阿让改变了自己,使他也变成了一个一心向善,乐于帮助贫苦人民的好人。
感化相比惩罚更有效。如果选择使用惩罚来改变一个人,也许不但不能使他弃恶从善,反而使他更加堕落。当一个人被惩罚时,他会感到不服气,会产生一种“非要对着干”的想法,甚至会产生怨恨的心理。这样,惩罚不但不能使他走向正路,反而会产生反作用。这就是冉阿让原来只被判了四年刑,后来陷入不断惩罚,不断出逃,不断加刑的恶性循环的原因。
相比较而言,感化的效果就要好得多。对犯过错的人,我们用自己的善良,让他感受到温暖,从心底里感到羞愧,从心底里改过自新,产生向善的念头,变成一个善良的人。惩罚也许能让人因为害怕再次受到惩罚而暂时产生改过的想法,倘若有一天无法再惩罚他,他还是会回到原来的路。而感化能让人向善,彻底改变,并将善良传承下去。
因此,让我们努力做一个向善的人,用自己的善良去感化别人,让这个社会处处充满温暖与善良,让世界充满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