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模式解读
什么是“问题导学”模式?
“问题导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为灵魂,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使学生高效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导二主四联动”。(一导:导学案;二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联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四个基本环节联动导学。)
1、“问题导学”模式以“成长为本”为灵魂
学生是活生生不断成长的个体,教育应服务于学生。“问题导学”模式以“成长为本”为灵魂,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改革理念,教育的重心从满足成人对学生的要求逐步转向满足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
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学生设计、开发程序,并指导学生依据程序开展学习活动。在“问题导学”模式中,教师承认、尊重、相信学生生命成长的本能,学生在享有成长权、选择权、表达权、展示权等权利的过程下享有真正的生活。教师在实施问题导学模式时应树立以下基本理念:
(1)教师的教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学。
(2)“注入式满堂灌”是教师“偷懒”的表现。
(3)有效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4)学生是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人,应把课堂的空间与时间尽可能还给学生。
(5)教学的效益是如何使课堂有效,师生应尽最大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6)发现不了学生问题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7)靠“抢时间,压作业”来提高成绩的教师是不合格教师。
(8)课前充分准备使问题价值最大化,课中使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方式展示得以解决,课后对有价值问题强化巩固,使师生更好地生成新的问题。
2、“问题导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基石
一切问题的提出都是为了最终的解决,没有问题的解决,提出问题便再没了价值。因此,我们把问题解决作为“问题导学”模式的基石。
“问题导学”模式突出了导学案的引导性、学习的自主性、小组的合作探究性和学生的充分展示性。学生学习什么知识,什么时候学,怎么学,学多深,学多宽等,都是在问题、项目、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的。把握问题解决,就是把握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注重问题解决,就是注重学生成长的价值。
根据学科及内容,“问题导学”模式下的一节课可以是以其中一个环节为主,也可以同时融合几个环节,可分为自主课、展示课、反馈课、训练课、综合课等课型,从而实现了把握问题,让问题得到解决。
“传统模式”与“问题导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传统课堂在预习、课中、课后,都缺乏可预测性,而“问题导学”,对学生的每步学习都有组织、时间、空间的保障。确定了问题得到解决,就能够保障课改目标的顺利抵达。
“问题导学”模式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问题导学”是一种从教育思想、教育追求演化而来的教育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要想顺利地实施,导学案的编制、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念的落实、自主学习的安排、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达标检测的组织等是不可或缺的,这正是“问题导学”模式的核心。 1、导学案:推进“问题导学”的载体
“问题导学”提出问题是关键,传统课堂的最大弊端就是没有问题的生成。那么我们该怎么在“问题导学”的模式下生成问题呢?其中“导学案”就起了关键的作用,是推进“问题导学”的载体。“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知识及认知水平,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设计的学习方案。各校有“学案”、“学道”、“学习单”等不同的称谓,实质都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具有“导读、导思、导练”的功能。
导学案的核心内容即问题设计。将教材中重、难点知识转化为不同的探究问题,要求在难度、内容和形式分层,以适应不同的学生来研读,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问题导学”模式中,往往通过问题串导引学生进行学习。关于问题的设计我们提出了7大原则:
原则1:目标引领性原则。在目标的引领下设计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围绕目标设计;
原则2:学科本源性原则。问题设计要围绕核心知识和知识的核心,不要在细枝末节上纠缠;
原则3:最近发展区原则。问题应该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把握好“度”,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
原则4:启发性原则。问题设计应该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可以有知识联系性和思想方法类比的引导,但是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以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串”达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原则5:任务驱动性原则。问题设计要体现任务驱动性,能促进学生主动的、“自动化”的思考,要“大器”,不要太琐碎,以免形成学生对教师“亦步亦趋”的依赖;
原则6:关联性原则。“问题串”之间有内在的逻辑线索将之串联,这个线索就是学科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科思维过程两个方面的融合;
原则7:引申性原则。完成问题之后要有提炼、概括、引申、发展,特别是对核心概念和学科思想的点拨,实现学科的教育功能。
围绕上述原则,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不能是那种不动脑子就能答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问题要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前后衔接;问题要有梯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问题既要有一定难度,还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问题要有针对性,针对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及关键点;问题要思路清晰,切忌含糊不清、要求不明,造成学生思维混乱;问题要少而精,力求合作的高质量,做到问者问题少而精,学者质疑多且深。
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导读、导思、导练三种功能。导读,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对基本知识梳理和识记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相关部分。一般做法是,导学案要求在课前发放,导学案中要指定学习内容、指明学习方法、分解学习任务,学生根据“导读”提示,自己研读教材内容,对疑问或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准备提交小组讨论解决。每节课安排10分钟左右为小组讨论时间,小组内部可以就自学的问题相互交流、相互研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解决。导思,是从问题引导入手,让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知识,变学为思,变教为诱。导思贯穿导学案的整个过程,是导学案的核心内容。导练,是课堂上完成典型题例的过程,是在导学案引导下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学生质疑答疑、教师点评释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小组间相互质疑答疑,教师关注活动过程,适时进行点拨,达到充分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通过导学案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载体,给课堂一个脉络,让学习在计划内超额完成。
2、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推进“问题导学”的核心理念
什么是以学生为主体呢?即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由过去的听众变为演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思考问题,初步解决问题。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合作探究,进一步解决问题。通过展示交流,展现自我,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大胆质疑,优化答案,提升能力。通过达标检测,反思自我,巩固知识,查漏补缺。总之,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困难让学生设法攻克,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通过研究,比较、建构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框架,并发展相应的能力。
什么是以教师的主导?即教师由过去的演员转变为导演,在课堂上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动态信息交流中。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和作用的减少,相反,这样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将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重视过程将会事倍功半。一是课前要认真编写导学案,主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的广度。二是课中引导,通过观察,了解、点拔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小组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使学生通过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参与到存在困惑的小组帮助其解决困难。四是主导课堂氛围,通过积极的评价、鼓励,让学生在民主、积极、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3、自主学习:推进“问题导学”的能力支撑
传统课堂有一种学习方式叫自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的自主学习却不同于自学。不是传统意义下的自习或预习。自主学习的水平决定了后续活动的质量,并且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要通过慢慢的培养来获得。
自主学习与传统意义下的预习或者自习相比,传统意义下的预习或者自习是宏观的,没有具体任务安排,没有教师指导,完成任务的质量不可测等;而“问题导学”模式下的自主学习是以导学案为载体,有规划、有明确的目标、任务以及发现的问题,安排了确定的时空,并由教师随时接受学生的咨询及提供帮助,对所完成的任务给予严格的评价。这样的自主学习,确保了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为后继的小组讨论,班级展示交流奠定基础。
首先是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各学科课时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的课时数,语数外理化给予同课时数的配套自习,生政史地给予减半课时数的配套自习,其余自习和课时全部还给学生为自主学习时间。
其次要有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和任务,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个人阅读文本,做到流利朗读,边读书边思考,思考每句话,理解每段话,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会问或会质疑,对有关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答案,会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发言,并完成相关识记任务。为后续学习活动做好各种准备。
本课的作业只能在本节课配套的自习完成,不得布置超出课时和配套自习时间以外的作业,不得随意挤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配套自习期间,禁止教师满堂灌,应该把时间留给学生。
新课堂模式下,自主学习是关键,若该环节处理不好,则接下来的课就无法操作。为使自主学习有效、高效,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精心编写导学案,规划好自主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让学生知道自己该从哪儿入手,该学些什么,该完成什么。并进行必要的方法提示和归纳,让学生明确怎样学,使学生能通过每一节的学习,习得方法,能举一反三,逐步具备学习这一类知识的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热情。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来回巡视,注意观察,随时给与学生肯定性评价和积极鼓励,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热情。
(3)教师应适时指导和给以帮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自发学习,而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但是教师的引导要讲究时机(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学生的思维停滞不前时,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时,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时等),讲究艺术,只有教师主导的得体,学生的自主才能到位。
4、合作探究:推进“问题导学”的形式保障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得到运用和推广,就是因为它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形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合作探究”让学生的价值和潜能更大化地被开发。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是用不同的方式来建构知识的,不同的学生总是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对学习有不同的理解。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理解和尊重这种差异;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学生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可能和心理基础。从这个角度讲:合作与交流是人的一种需要,“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合作与交流学习方式的一笔财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问题导学”模式把合作探究作为重要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利用小组、利用评价,进行自主学习。
小组是业务性很强的学习共同体,“问题导学”模式中,利用小组的合作探究实现了大班教学小班化。在传统模式下,小组更多的是承担行政职责,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小组就是一个紧密的学习共同体,每天都在一起探索交流,在小组内基本可以完成学习任务的80%。所以在这种模式下,培训学生与培训教师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些学校的学生在这种模式下也确实得到了充分的锻炼,长足的发展。
合作学习中,组员必须要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否则在行动中就会造成积极主动的多做,消极被动的不会,合作的效率就会很低,不能顺利实现合作学习的目标。要由组长部署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活动、组织讨论;资料员提供活动中需要的药品、仪器、器材、文字资料等;记录员记录活动内容、数据、结论等,监督员检查小组成员是否都积极参与活动;通讯员把小组成果、发现、结论等向全班通报。分工时,根据小组成员的能力特点进行分工,可以一人承担一个角色,也可以一个人承担几个角色,也可以进行轮换。使学生得到不同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合作探究不是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因此,要实行技能培训,并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热情,鼓励教师参与小组探究中,给孩子和教师一个最好的平等舞台。另外还应通过小组文化建设,例如创设组名,形成组训,制作组徽,制订小组公约,制作组花,确定目标,制作小组展示园地等,提高小组凝聚力。
没有合作探究就没有“问题导学”,在“问题导学”中,小组建设是实施合作探究的关键。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建设得以实现,小组建设通过合作探究发挥价值。
5、展示提升:推进“问题导学”的重要环节
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学习成果的最直观暴露,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直接途径,是教师课堂决策的依据,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发源地,是课堂抵达“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的保障;展示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的形式,重视展示就是重视人性;展示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才智,保障学生有自信和有尊严地成长;展示拓宽了学生合作学习和同伴学习的渠道;展示是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成功的展示意味着成就感的满足;展示是提升课堂文化的重要手段,高效课堂也可以说是一种“展示文化”。
学习本可以是一件快乐的事,课堂进行展示,不是形式的改变,而是学生内在的需求。“问题导学”模式非常重视学生的展示。
展示交流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中展示,展示交流凝聚了众人的智慧,释放个体、展示个体、又充实和完善个体。
聚焦黑板,生进师退:集中展示交流的内容要坚持专题化原则,依同学们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后的疑难所定,教师整理后分配到各小组,在小组长组织下分工合作,谁展示、谁质疑、谁补充、谁归纳、如何站位、要进退有序。教师宣布展示交流开始,全体同学向前聚焦黑板,生进师退,高个子在两端,形成中间低、两边高的站势,教师站在最后,关注全局,关注展示的内容与进程,做倾听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
专题展示,聚焦问题:集中展示交流哪些内容,如何展示,作为教师要心中有数,而且功夫要下在幕后:认真批阅导学案,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对本节的重点、难点设置专题,提前整理公布。并分配到各小组。必要时,要培训小组长,所以在这点上,教师又是教练员,教师由台前走到了幕后,帮助学生,和学生一起分享成功,体验成功。
质疑对抗,大胆表达: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勇于质疑可以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会学习是实现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做到这点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特别要关注知识的生长点,设疑激趣,让学生在质疑中提高,在对抗中升华。
精心点拨,突重破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时刻聚焦黑板,关注展示和质疑的小组。引导好,点拨到位,真正对于疑难的问题也要讲述,但必须是精讲。帮助学生去捋顺知识,特别是实现如何把新学的东西串起来,形成网,织成块,教学生归纳整理的方法。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课堂上的展示不能是自主学习的重复,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延续、发展、落实和提升,展示课上必须突出学习重点,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6、达标检测:推进“问题导学”的质量保障
问题导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在培养提升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还应让学生习得相关的知识。而知识的掌握,关键在落实,达标检测就是知识掌握的落实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可巩固知识,同时给学生的反思提供依据,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学习中的漏洞。查漏补缺,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教师才能发现备课中的不足,才能及时的调整方法,改变策略,从而达到理想的目标。要落实好达标检测这一环节,需要注意:
(1)有效地设计检测题
习题或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当堂检测的习题、问题要少而精,目标明确,必须紧扣当堂课的学习目标,针对当堂课的重难点,同时要具有层次性、拓展性,能够检测不同层次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
(2)灵活运用检测的方式方法
达标检测是教师了解学习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形式上要多样,可以让学生作题,可以老师提问,组长提问,组员互问,可以让学生进行活动,但是不论什么样的方式,都要注意学以致用这个原则。
设计上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到精练、有趣、实用,固定练习和随机练习结合。
如何编写和使用导学案?
(一)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编写导学案遵循以下原则:
⑴课时化原则
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打算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⑵问题化原则
知识知识要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可以是填空,可以是思考题或其他形式。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标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力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回纳、演绎的能力。
怎样设计问题?
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②问题不宜太多,太碎;
③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④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浮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法,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进座,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
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以为是怎样的”“你判定的根据”“你的理由”等等。
要精心设计,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具体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⑶参与化原则
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鼓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加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参与性原则。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发掘。
⑷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用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⑸层次化原则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要有序引导,要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同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鼓励,学习艰苦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欲望。
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混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门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通过学案的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进深、层层深进地熟悉教材、懂得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进。
(6)评价化原则
通过学案的层次性原则的体现,配合学案的分期检查落实,从而就能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
(7)反思化原则和再生成原则。
学案必须留出空白供教师在使用中反思教案的编写疏漏,反思学案对所教学生的切合度,反思学案对不同课型的适合度,让学案在今后教学中更能体现其导和学的功效。
(8)主体性原则:
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
(9)导学性原则
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师生可共同参与。
(10)探究性原则
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具体要求:
第一、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第三、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第四、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第五、注意导学案与一般教案、讲义的区别,不能把导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
第六、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应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导学案的编写一般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二)导学案的构成
导学案”通常由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学习内容(自学内容、合作学习内容、展示内容)、检测落实、课后反思几个环节构成。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既要恰当,符合文本教学要求和课标要求及学生学习实际,也要简单、明了,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课内容的练习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每课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3)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简洁易懂、而且可操作、能达成。
(4)学习目标定位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难达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知识链接
与学习本课内容相关联的知识(背景)介绍,或本课学习需要哪些其它知识,或以往已学哪些知识点为本课学习打下了铺垫等等,把它和本课的学习有机联系起来,从而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3、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学习内容应立足教材注重基础。设计的问题要注意渐进性,指导性,趣味性,挑战性。同时编写的学习内容应力求在30内分钟完成,充分体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课堂上应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4、检测落实
(1)题型要灵活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2)紧扣学习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3)每一个学习目标都应设置有相对应的练习。
(4)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可设置一些选做题,促进学优生成长。
5、课后反思
可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1)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情况;
(2)导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
(3)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热情的培养,学生学习参与的度;
(4)知识点的训练程度与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是否匹配;
(5)导学环节或导学案的设计是否科学得当;
(6)对学生的指导、点拨是否到位;等等。
(三)、导学案的编写基本格式
1、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学习后要了解、掌握、运用概念、要点、规律等。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到了哪些能力
情感目标:仔细挖掘蕴藏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个人发展目标。
(目标要简洁、准确、清晰、全面,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为主。)
2、重点、难点:观察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难点,根据考纲、课程标准,确定重点,提醒学生重点应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3、预习导引:根据所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主线设计3—5个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明确主干知识,基本掌握简单知识,搞清疑难所在,以便有目的听课解疑。
4、问题导学: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又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重点问题,锻炼思维,逐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内容设探究,知识生成要引导,留给学生去亲历。
5、典题训练:针对所讲的知识框题选择或设计合适的典型题目,进行点对点应用训练。
6、精讲点拨:针对关键词句、图片等,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活用等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指导。点拨提升有层次。
(每个知识框题都按照4、5、6环节进行。即:学—讲—练有机结合。)
7、归纳小结:本项内容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由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如画知识树、概念图等。(教师的总结类似于板书主干知识的内容,但力求以不同的形式表述)。
8、当堂检测:选择合适的题目检测课堂学习效果,发现问题或遗漏。
题量控制在选择题5—8个,简答题1—2个,时间5—10分钟。
9、作业布置:根据课堂知识以及当堂检测的情况布置。
题目设置要分三个层次:即易、中、难三级,以易、中级为主,少量难题。(易:中:难=6:3:1)即关注大多数的同时,照顾优差生的学习需求。作业一定要适量,同时要加强检查落实力度。
(四)编写导学案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一课一案,导学案不能剪贴化、简单化和习题化。
2、不能以教案当导学案
教案的重点是突出“教”,即老师怎样讲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它以老师为中心;而“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它以学生中心。
3、不能以练习题当导学案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不是练习题。不能编一些练习题发下去就误以为是导学案了。
4、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导学案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的栏目。
5、应根据不同的课型编制不同的学案,如新授课中的预习性学案、复习课中的检测性学案、专题性学案等。
6、多一些激励的话语。如:
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
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
温馨提示:
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等等
7、课后反思、不断完善
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况。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就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单独解决,如果是大面 上的问题,则下阶段要强化训练此知识点。
(2)反思教学方法是否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3)知识点的训练程度与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是否匹配;
(4)某个教学环节失误的原因是重、难点把握力度不当,还是对学生的指导、点拨不到位;
(5)某个教学环节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等。
(五)、导学案的使用
1、 课前发放,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部分的有关问题。
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怎样阅读文本,怎样精读,解答问题应从哪些方面着手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
第二,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
教师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导学案”,了解学情,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
2、使用导学案,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对学生争议较大、比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辩论,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课后,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简单写出教后记。
3、导学案中检测落实部分,要像考试那样在课内独立按时完成,不准学生讨论及抄袭,教师也不做指导,以此培养学生集中精神,快速、高效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同时有效地检测出学生学习的成效。
4、老师要要求学生课堂上注意做好学习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每定时将 “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5、在导学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应作统一的要求,让班级所有的学生都按时完成所有的学习内容。要允许学困生有差别。
6、定期的巩固复习:有针对地实施“周周清”“单元清”等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