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快手有个火得不行不行的小视频,蹩脚的中文翻译姑且就叫它“犀利犀利”歌。这个最新的洗脑神曲随着广场大妈的火力加速,“犀利犀利”一词再次成为2017年最火的网络流行词。中国汉字真是内涵丰富,当我一口气看完毛尖电影评论集《我们不懂电影》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就反复出现这个“犀利犀利”之歌洗脑的旋律。
毛尖是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专任教师,兼职一些文化报刊的专栏作家。她的文笔成熟、犀利,有爆点,有喜感。毛尖的电影评论很有名,著名评论家董桥对这位女子高度赞扬。我无法评论这位传奇女子的成名之路,但我透过她的文字,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雅痞懂文化,真的很可怕”。
毛尖的影评短、新、快,其评论内容都是最新的中外电影和中外电视剧,读者可以边看电影边看她的评论。毛尖很聪明地结合当前的流行现象切入评论的电影作品,读者很容易走进她的戏谑之语。无论你是否认同毛尖的观点,读者只要读她的文章,毛尖的商业价值就体现了。毛尖理性的文化分析融合一些恰当的网络段子成为她电影评论作品的一个独特标签。作品中“可怜的狼”映射人类的撒谎行为,“万能的板蓝根”讽刺人们的自欺欺人……,这些网络小段子补充论证了毛尖的电影评论视角,拓宽了毛尖电影评论的读者群体,可谓一箭双雕,一石二鸟。
电影是成人的童话。中国电影还不是很成熟,我们需要职业的评论者。毛尖介于专家和痞子之间,她时而深沉批判陆川,时而花痴赞美李安,她时而无聊调侃《浮沉》,时而疯狂点赞《甄嬛传》,真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我很佩服毛尖敏锐的批判意识,中国影视需要这种带着爱的戏谑之语。王全安和妻子的“白鹿原”,冯小刚个人的“一九四二”,王家卫模糊的“杯子”,毛尖对于这些文化现象的剖析还是有专业电影理论基础的。我断定毛尖是可以写出更有深度,更有思想的电影评论的,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以这部电影评论集的书名就可以解释这种苦痛,中国观众绝大多数是“我们不懂电影”,但我们还喜欢瞎叭叭电影。毛尖用一个很商业、较低俗的方式来培养一批喜欢电影的群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毛尖作品还是功大于过的。
毛尖这部著作的价格是52元人民币,不打折,我是全价购买的。与之共同购买的还有老舍先生的《茶馆》,打两折,我只花了9.9元人民币。我想这个鲜明的对比,老舍先生在天之灵也会痛哭一次。毛尖的作品是流行还是经典,我不做评论,但我认同一个真理,经典作品价格可以打折,但价值不可以打折。同理,自己撰写的戏谑无聊之语点赞极高,而我呕心沥血的大作,阅读喜欢者却寥寥无几。对于这种特殊的中国现象,毛尖笑了,我也笑了。
有了快感你就喊,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电影评论者的喊声。高手在民间,某专业网站上就有很多思想和深度并存的电影评论文章,但很多导演不关注,很多编剧不关注,很多艺人不关注。电影人只关注票房,不关注口碑,中国影视是不会迎来春天的。
《喜剧总动员》第二季第9期柳岩讲相声,竟然也跳起了“犀利犀利”歌。我很尴尬地笑了,犀利不应该只在歌曲中呈现,电影评论更需要经典的犀利之语。到那时,我想毛尖会写另外一部作品《别忽悠我,我们太懂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