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和梅胡一修胡敦复张相文为泗阳现代教育事业开创者

  无锡堰桥胡家渡胡氏(村前胡)为宋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胡瑷后裔,瑗少子二世志正,字孟佶,官宣议郎,生二子,守经.守权,权分迁无锡。

堰桥解放前是天上市(注:过去的市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区,管辖数个乡镇)的中心,为天上市教育会驻地,有县学(胡氏公学)、乡学(国民小学)、私校(私塾、改良私塾)等,抗战前这里还是教育家俞庆棠(唐文治的儿媳妇)办的民众教育实验区之一。

过去堰桥镇上有两个大姓:范氏和胡氏。他们的祖先分别是北宋的范仲淹和胡瑗。根据历史记载可知,范仲淹与胡瑗的交情不浅。胡瑗到苏州和湖州办学都是范仲淹从中出的力,后来范仲淹还把他推荐给了朝廷,使他在朝中发挥了聪明才智。堰桥不少姓范的和胡氏公学也有缘份,都很失重视办学。例,如范仲淹后裔范熙(1865——?),曾入胡雨人师范传习所,课徒之余研习各科;又受胡壹修之聘,供职图书馆,暇则吟咏自娱。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范熙私资创办了"范氏学堂"(即现在堰桥中心小学的前身)。堰桥范家也出了不少名人。

    与堰桥镇近在咫尺的村前村办新学最早,胡敦复《胡壹修行述》记载:“先严则竭力筹措经费,实现新学计划,光绪二十八正月(1901),借吾族义庄试办天授乡公学,是为学校之始。”习惯上后人把胡壹修和胡雨人昆仲称之为胡氏公学的创办人,但是事情还得从他们的父亲胡和梅说起。

    胡和梅,讳丽荣,字和梅,晚年号传叟,生于1842年(道光21年),是年清政府与英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胡和梅生逢乱世, 20岁时又遇上太平军攻占苏锡,乡绅出生的他,带着新婚的妻子、刚出生的长女、年高的父母等全家老少,流离颠沛,避难江北。他为了衣食,奔走在大江南北间,“负米致粟,终岁不休,艰苦备尝,屡频于死”。他生了一场重病,又无医药可治,幸亏发妻高氏“割肱疗之”,才得以生回(参见壹修、雨人、敦复合述的《和梅公行述》,此文收录在《村前胡氏家谱》中)。在太平军兵乱初定后的十年时间里,胡和梅的父母相继考终,因上他方得在不废举业的同时,出其全力“专为闾阖公益事务,清赋税,息争讼,设局保嫠。凡地方宗族之公产、公款,或由捐建、或由创始、或由保存,……”。

和梅公年逾不惑时,命运有了转机,以恩贡生的身份赴桃源县(今泗阳)任教渝,历时十年。于任上力精图治,为当地教育事业做了不少好事。“首为其邑书院选购致用图藉,勉诸生以经世之务,俾知所学当令今可施行;其平等教育主义根于性生,振拔单寒不遗余力;扫除攻荒籍、攻冒籍等种种恶习,百折不回”。但是由于这个原因,“食弊者群起交攻,卒以是去职。”裘廷梁撰写的《胡府君家传》也有记载:“其俗重阶级,严流品,先世不籍于庠者,辄轻之曰荒籍之民,诸生喜攻荒籍,使不得为博士,弟子攻愈烈,赂乃愈厚。旧时任学官者,颇因以自肥,君一后所为,卒不能革其弊,则白督学,褫廪生攻者四人,一县大惊,谓二百年来所未有,于是廉正之名大著,而被褫诸生,控朔不已,君竟以是去官,光绪二十年也。”   

当时朝廷连年征战,国库亏空,放宽标准增添学籍名额的,增收学费,以资补给,而且还给地方一小部份这样的权力,因此也随之出现了漏洞,这种流弊几成风气,一时很难扭转。胡和梅此举无疑是鸡蛋碰石头。

    正当其时胡和梅才下了决心与儿子一起在家乡冒着风险办当时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新学”,以此实现他“教育兴邦”的宏愿。胡和梅对教育深有感情。据记载,他在桃源县时以培养人才为已任,受到了人们的尊敬。“然至今流风余泽,竟为四乡编户所不能忘。其亲炙之士,游学遍东西洋,已翘然秀出于长淮南北矣。” 培养的学生中,就有胡雨人年轻时的好友、南洋公学时的同学张相文,后来张相文成了著名的地理学家。记载:“张相文,泗阳城厢人,其人品、才华学识,被当时的县令汪懋琨、教谕胡和梅看重,聘其到县学主事执教。他上任后,首先管好书院、教好学生,其余就是置身于‘书山学海’的藏书楼,博览群书,这对他后来著书立说、成名成家起到了重要作用。”胡雨人和张相文在南洋公学读书期间还合作出版了《新撰地文学》(桃源张相文撰,无锡胡尔霖校/上海文明书局出版)。

胡和梅回到故乡后,就开始支持壹修、雨人兄弟俩办“乡学”、“女学”。“洁身以归,一任天民本职,广建公私学校,男女生徒务令同等受教。务民义、破神迷、积谷垦荒,建祠收族。”胡和梅的品德成了乡民的榜样,受到后辈的尊敬和赞美。“凡世俗所争荣者,靡不敝屣弃之。吾父子兄弟祖孙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直已行道,不与官吏同污,不以社交逐利,并不与寡廉鲜耻之一时豪杰为徒。内顾神明,仰不愧天,俯不怍地,十余年如一日,皆府君以身作则为之也。”“平居天性和蔼,亲其宇者,如沾时雨,如被春风,为人排难解纷,必喻以至理,动以至情,不假私毫权力。人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虽著名梗顽,一经受教,改行终身,不复为非。有反籍以保障乡里者,其善与人同之,明效大验,固久有口碑为之载道者也。”“归后卧病月余,日必杖起,行坐数次,弥留之际,尚为人规划事宜,其自强不息之志,老而弥敦,至死不变,盖安而行之,非强为善而已。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者。”

胡氏公学的主要创办人无疑首推胡壹修。无论是从一个家庭的角度,还是从一个地方的角度上来看,胡和梅的长子胡壹修都可称得上是一个和蔼的长者。我们可以通过胡敦复泣述的《胡壹修先生行述》了解其人,他是一个标准的好父亲、好兄长、好老师。

他是在既做主角,又当配角的角色交替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使命。他从小时就接受庭训,从外祖薛诚之(冠香)游,“慈父所示,严师所命,童而习之,壮而行之。盖自束发受书,即具见义通为之趋向……”年轻的时候,和父亲、仲弟一样怀有读书做官的梦想,如果没有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他肯定也会像雨人那样,以求学为本,或者留洋国外,去实现他救世报国的远大梦想。命运似乎同他开了个玩笑,正当他与仲弟一起在桃源县随侍父亲、庆贺父亲添丁的时候,无锡家中传来了不好的消息:守在家中的三弟合如,因病早逝了。无奈之下,只能与雨人弟计议:“淮滨之仲叔任之,桑梓之事则以自任,得请于先祖而行。自后乃不得不专力服务于家乡矣。”(胡敦复由此不得不为父慨叹道:“时正甲午国难大可纪念之日也。”)后方大本营不能无人主持,于是壹修只能告别父亲、雨人,先返乡了。

胡敦复是这样评介父亲的:“世人第知先叔雨人先生之刚直严正,而不知先严意志之坚强乃无与伦比。”他说这句话绝非虚誉,有许多典型的事例可以证明。譬如:惠山的祖祠——胡园,有现在这么大的规模,和胡壹修辛苦操劳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没有他出资修葺扩建的,胡园很有可能在当时就败落了。又如,长安胡巷的几条河、几顶桥,和张村的一条路,包括他在那里建的两所小学等等,都是因为他不辞劳苦,留下来的业绩。老百姓没有忘记他,还给他树碑立传。当时圩民以“题君子万年匾祝先严寿,又以念陇亩庐堂匾相贻。”当然他的功绩主要是与仲弟一起创办了无锡乡村的第一所新学——胡氏公立蒙学堂。胡壹修由于过度劳累、加上身体本来不怎么好,又不善养生,虽然精神经常愉快,于六十七岁时就因病早逝了。杨景苏的挽联是:“仿道南祠以寄永思,叹息如闻,无尽馨香绵祖德;置露公积而名并育,中才不弃,庶循敦化识天心。”

胡氏公学的另一位创始人是胡雨人先生,后人是这样描述他的:“胡雨人氏为近代崇尚实践,努力维新之先导者。生于清同治七年。……氏少承家教,精研经史之学,既愤科举制度之锢塞灵智,及以海禁大开,外辱频至,深感我国科学幼稚,实为致弱之由,遂益专攻经世实用之学,更致力于算学及自然科学,并提倡外国文,以为研究欧西文化之权舆。甲午戊戌之间,鼓吹广设学校,以教授科学及外国文。嗣复躬自东渡留学,兼以考察世界新文化及教育垂三十年,氏为学一切主实,治事亦然。其实施教育之精神毅力,尤不可及。初设学校于家,课其于侄,今其子侄如宪生、卓、敦复、彬复、明复、刚复,皆游学欧美,为我国知名人士。又与兄壹修创设胡氏公学,以教育同族及其邑人,亦颇著成绩,一邑从风,其所手创之学校,即清季之上海中等商业学堂、北京女子师范学堂(民国升格为女子高等师范、女子师范大学、国立女子大学)皆为空前之举。又如民国时代之江阴南菁学校、宜兴宜兴中学皆有特殊之建设。氏于教育外,更留意民生,……”

1928年(民国十七年)1月17日,胡氏公学创始人之一的胡雨人患肺病不治谢世。族人胡笃平等发起筹造胡雨人铜像。除在无锡城内举行追悼会外,胡氏公学联合堰桥各界人士在校内举行追悼大会。国民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及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等发起集资5000元筹建胡雨人铜象。(参见《无锡县校史专辑》)

胡敦复记载,早在桃源县时期“仲叔以御外莫如自强,首先注意新学,躬自研究以为之倡。先严所见略同,详加擘划,协助先祖破除旧习,实施新政,一时长淮南北,翕然向风……”。对办学这件事,其实他和壹修在桃源县随侍父亲的时候就有了合作基础。因此,雨人回国后,兄弟俩一拍即合。据胡敦复记载:“先叔治国学,为一代名师,且夙留意经世之务。至是复东游扶桑,考察教育,研究师范。先严则竭力筹措经费,实现新学计划,光绪二十八正月(1901),借吾族义庄试办天授乡公学,是为学校之始。”

胡氏公学创办时,胡和梅一家人口日益增多,尤其是女孩子更多(壹修育有三子、六女),这也是自办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一开始,这个学堂带有家塾性质。据胡敦复记载,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  庚子)“父亲带胡明复、胡刚复及四叔保如至淮阴,请老师受课,并且让明复、刚复跟从日本人试习日语。这年四叔还刚7岁。”是年“仲叔自日本留学归国,家中办家塾,男女同学,均为本家适龄儿童,周氏(周王运新、周修辉)母女悉心照料。”1901年“家塾中男三女七,十名学童随周辉至上海徐汇区租房续读,以便攻读英语。明复、刚复、宪生考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公学总办张元济称明复、刚复为“奇童””。(参见《胡壹修行述》)可见当时胡家自办学校的愿望相当迫切。

胡雨人在科举废除后,曾向朝廷提交了意见书(《拟上学部条陈》),他认为“吾国官无大小,所居者城市也。今日大声疾呼争权利以兴学者,皆城市之民也。”“偶有一二富乡,搜集种种捐款,建设一二学堂,所教者绅族也、富室也;林林万众,裹足不入”“长此不改,一二年后,城市大乡,贵族学校林立,官可以报绩,绅且据以自豪,”“除百一绅富家外,大多数学龄童子皆将不识一丁”“读书种子既绝,而市民、非市民之阶级,由此永分;市民之学堂日益增多,非市民之负担日益增重;市民有权利而无义务,非市民有义务而无权利,……”(原文收入朱有主编的《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乡村儿童随着科举被除,无校可上,无书可读的现实摆在面前,胡雨人想办乡村新校的心情比任何人都急切。旧式教育已不适应社会需求,故也催生了借鉴泰东(日本)泰西(欧洲)的新学应运而生。

当时有一条出路是上南洋公学,作为充当胡敦复启蒙教师角色的仲叔胡雨人,很早就“令其考入”这所洋务派创办的学堂。(按:南洋公学是清末洋务派中坚盛怀宣于1896年创立于上海的,其目的在于为洋务事业培养人才。其附小(当时称下院)是公立小学中最早的一个,其所开课目为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理科、图画、体育八项,附带学一些英语。)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 丁酉)胡敦复12岁,是年11月考入南洋公学外院,当时南洋公学成立仅一年。

当年有一件事直接催生了不少新学兴办,那就是南洋公学的“墨水瓶事件”。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胡敦复17岁 、胡明复12岁、 胡刚复11岁。胡敦复从南洋公学退学,入爱国学社。《苏报案与辛亥风云》一书(第六章/P99)记载, 11月,南洋公学发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学潮“墨水瓶事件”,这一事件“把学潮转为一场革命,一场延续八年而最后终结了中国的封建制度革命”。当时,胡敦复等人也参与其中。一百八十多名南洋公学的学生在蔡元培等教师幕后的支持下,集体退学,成立了反清性质的自办学校——爱国学社。“墨水瓶事件”对当时社会影响不小,引起了一股集体退学的浪潮,吴兴浔溪公学、南京江南陆师学堂、浙江大学堂等等“体制内”的学校学生纷纷声援这次学潮,都有学生集体退学,加盟爱国学社,不少著名学者如章士钊等人也加盟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并肩作战。爱国学社还在江浙各地设了若干分支机构,开办学校与学社。蔡元培动员学生黄炎培回乡独自开办了川沙小学堂。主要任务是普及新学并宣传革命,从此走上了他终生不渝的教育事业。“墨水瓶事件”后还直接引发了闻名中外的“苏报案”

显然清廷以“忠君”为指归的旧式教育体制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它的倒垮,连象南洋公学这样的学校也很难以幸免其难。那么创举模仿西方民主式的新学就是迟早会发生的事了。1902年——1903年成了新旧学堂制式更迭的分水岭。胡氏公学诞生也恰好在这个时间段中。

1902年12岁少年胡敦复在上海加入兴中会、爱国学社、中国教育会等反清性质的革命组织、团体,胡雨人和吴稚晖等人在日本东京发起了“孙武事件”,(当时他在日本考察,是吴稚晖的保人,为二十六人之一。)(参见《清末留日学生许嘉澍先生传略》 /许树铮撰)1903年4月8日,胡彬夏等在东京成立留日女学生共爱会,参加者20余人,这是我国争取男女平权的第一个爱国妇女团体。

作为蔡元培、吴稚晖的同事和好友,胡雨人返乡办胡氏公学,自然要比其他人早上一拍。这些带有浓厚反清色彩的活动,当然会波及刚刚办起来的胡氏公学。据《无锡地方史料》第八期《无锡的早期出国留学生》记载, 8月胡氏公学设男女两部,这是无锡设有女子学校之始。女学由周辉主持,增设剌绣等课程。胡氏办女学为锡金首创、开风气之先,继而无锡地区兴办女校呈风起云涌之势。《胡壹修行述》也记道:“其冬胡氏公学成立,更以家塾扩充为女子部。未几,苏抚以吾乡创立女学,通饬各属严行厉禁,乃仍托名家塾,先叔母继续维持,三年以后始正式并入公学焉。”他们的举措当然冒了风险。裘廷梁在《胡府君家传》记载:“胡氏公学,男女无岐视,分室教之而已;不限于宗族,以学费免否示区别而已。是时言兴学者,率在都会,又皆偏于男校,君独以提倡乡学,男女平等施教闻于时。女学初兴,观听大骇,巡抚恩寿斥为伤风败俗,檄县勒停,幸知县李超琼夙重君,又颇明公理,笑巡抚迂谬,寝其事。其后数年,无锡乡学、女学踵兴矣。”裘廷梁的话当然是很有权威性的,他创办的《无锡白话报》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之一,他还支持兴办三等学堂、东林学堂等一批当时领风气之先的新式学堂。

周辉是胡雨人的续妻,也是一位颇有识见的女教育家,她的母亲王运新,任职胡氏女学教务,发起天足社,推为社长。她名南成,号筠心,为了妇女解放运动,把名字都改成了“运新”,显示了为妇女争地位的坚决。王运新又以竞志女校教师身份任无锡县天足会会长,该社团成立得到了裘廷梁、胡雨人、侯鸿鉴等乡绅的鼎力赞助,组织人员到各乡宣传放天足。王运新与胡母高夫人是亲家关系,两人同居十年,彼此互相敬重,相契至深,皆寿七十又七,同为女中师表。(参见《无锡地方文史资料》、《无锡对联集成》)

始末

据《无锡县教育志》记载,刚开始的时候(1901年),壹修、雨人征得父亲同意,“以村前明御史莲渠故址及胡氏义庄为校舍,由义庄支拨办学经费,先后请过久候、张介圭、陆子容等任校长,采用南洋公学编的《蒙学读本》,开设修身、国文、算学、历史、地理等课程,招收村前地方公众子弟入学。兄弟俩在天上市尤家坦设师范传习所。胡壹修出任校董会主席,义庄义塾拨一百余亩义田作为办学经费。开办时学生五六十人。”

但是办学并非这么简单,在当时“毁家”办学的例子不是没有,他们也是如此:“兴学举债历年亏累,祖产荡然无存。今所赖者,亦此中昔日不毛之地百数亩耳。田间固有破屋数椽,为守望之用,先严略加修葺,吾母因以居焉。”自家住到田中的破屋中,而以“故居地宅备学校扩充之用”。

经过胡壹修、胡雨人等人呕心沥血的惨淡经营,胡氏公学终于建起来了,它的建成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成的,胡敦复《胡壹修行述》说:“光绪二十八年正月(1901),借吾族义庄试办天授乡公学,是为学校之始。九月,先叔归国,与族人协商,以旧有义垫经费改办胡氏公立蒙学堂,是为胡氏公学之始。

胡氏公学,较有凭籍,成绩尤著,而其缔造经营之难,亦倍蓰于地方教育。蒙学开学时,学生五六十人,今则初小、高小初中学生合计将八百人。此三十年劝学之效,先严用以自慰者也。然先严之心力交瘁未能享大年者,亦以此。回顾三十年间,自光绪二十八年至宣统二年可称为开创时期,难在确定基础。自民国十二年至今为发展时期,难在充实内容,一言以蔽之,则一切进取限于财力,而又不甘为财力所限是己。公学就庄学房屋开办,其初族或囿于积习,步骤未能一致,先严先叔,力排万难,仅免停顿。加以频年大水,无米为炊,学校殆无日不在风雨飘摇中也。及蒙学四年卒业,续办高等小学,事闻于学部,大势始有转机。至宣统二年,而庄塾六百余亩之学田,遂以确定,自是学校渐入建设之途矣。民国以来,时有改进,学科渐臻完善,校舍亦有增加。八年,置敦睦堂仓房一所,十年,购入御史墙门四间一进,辟校园及方操场。适是秋歉收,几难度岁。十一年,又筑校舍后围操场。十二年增设初级中学,租赁积谷新建仓房为校舍,自后经费益感困难矣。十六年,加拨庄田四百五十亩充学校经费,至是胡氏公学共有学田七百七十亩。十八年,校舍又生问题,又添建两教室,仍不敷用,而校内更无隙地,先严不得已,乃以吾家宇租让一部给校中,且就余地添造房屋以益之。是年螟虫为灾,经济又大爱影响。十九年,中学部添办蚕科,改造敦睦堂老屋为育蚕制种之用。二十年,校舍设备暂告一段落,先严亦以力竭暂停进行。惟自思最近十余年胡氏公学之遭遇,前半隔岁水灾,后半兵匪交祸,租米短收年复一年,余尚为之维持过去,是则此后之胡氏公学能否再有进步,仍视后人之如何尽力而已。”字里行间透出来的只有一个字:“难”!据《无锡县教育志》载,1928年胡雨人死后,胡氏公学方由省教育厅批准立案。

但“难”,换来的却是“甜”。胡氏公学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了乡人的眼前。据一位八十多岁的村前老人胡琛老先生回忆(见《胡雨人研究》第五期《美丽可爱的家乡》一文):村前村“有一所非常正规且上规模的学校——胡氏公学,含小学和初中,这所学校的创办时间是1902年,最先的校名是胡氏公立蒙学堂,即现在堰桥中学的前身。在当时的无锡县内属于创办得比较早的一所学校,他比匡村中学(今省锡中的前身)早办5年,比县初中(今无锡市一中的前身)早8年。学校办学,业绩显著,校长杨孝愉先生是一位国学功底异常深厚的学者,治学严谨,学校名闻遐迩,有好多高素质的老师如许莼芳、孙荆楚、尤子敬等在这里任教。学校的设备齐全,校舍在无锡县内也处于上游,所以这所学校在当时是属于优质教育资源,类似于现在的重点学校。”

1914年胡氏小学全校有3年制高小和4年制初小7个班,经常费用主要由胡氏义庄、义塾支付,学校规定胡姓子弟一律免交学费。1921年(民国十年)胡氏公学内建设已成规模,建有古式钟楼、膳厅、师生宿舍、公义商店、理发室,大操场有沙坑、双杠、滑梯、浪船,并有篮球场,还建有阴雨操场,雨天体育课不停,校内各处有走廊相连,雨天不用走湿路。校舍宽敞,设备充实,环境宜人,为当时一般乡校所不及。聘江阴杨孝榆出任校长(胡雨人学生)。杨校长题写“诚勤”校训,并镌刻在胡氏公学内堂西壁上方,作为师生的座右铭。当年的校歌“畇畇原隰胶山麓,曾孙居之勤与读。于斯歌兮,于斯聚族,天生蒸民浑然璞。不有大匠伊谁琢,挺生先觉启后觉。”

1912年3月19日(胡敦复26岁生日)时,创办的大同学院。(该学院是民国时期上海有名私立大学之一,有“北南开,南大同”之美誉。)该学院的成立为胡氏公学解决了师资问题。据记载:“1931年(民国二十年)9月1日子时,胡壹修病逝后,兼任胡氏公学校董会主席,举凡该校中学数理化教师,除著名数学教师许莼舫(1906--1965)先生外,基本上都来自上海大同大学。”(参见胡琰:《一家三博士》)《无锡县校史——无锡县堰桥中学》也有记载:“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胡氏初中有班级3个,学生96人,教职员9人,教师大多是胡明复博士创办的上海大同大学毕业生。”

胡氏公学也为大同大学、附中提供了生源。有些学生毕业后,尤其是胡和梅家族的子女,选择到大同继续升造。因为胡敦复等创始人是无锡人的原因,毕业于大同的无锡籍学生特别多。例如,1916出生的杨韬亮。青海省教育学院副教授,无锡市江溪桥人,早年就读于堰桥胡氏初级中学,1940年毕业于上海私立大同大学。专著有《高等数学》、《中学数学教学法通论》等书,译著有《数学教程》、《解析几何与微积分》、《微积分学教程》(第一卷)等书。业余精研围棋,获西宁市围棋业余三段证书。胡敦南的儿子胡新南在胡氏公学毕业后,上了大同大学了。

胡氏公学由于贯穿的是胡雨人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因此为“实业救国”培养的实用人才比较多。1930年(民国十九年 )秋,省教育厅会同县教育局到校视察,由社教科长华晋吉陪同,对胡氏初中办学成绩深表满意。学校添设蚕桑科及制种部。师生到种场学习,制作“自鸣牌”蚕种,畅销各地,颇具声誉。(参见《无锡县教育志》)从该校毕业出来的学生,选择了农桑职业。例如,过探先、胡鸿均、胡元恺、胡寅新等。另外在师范、机电、医科、化工、纺织等领域也出了不人才。

《无锡近代教育的开拓者胡雨人》一文记载:胡雨人对胡氏公学,积极革新旧的教育方法,首创了单级独教的复式教学方式,提倡每一个村都办一所单级学堂,学校的设备及办公费由胡氏义塾及地方支拨,学生缴纳的学费则用作教师的薪金。在胡雨人的大力倡导和推行下,到辛亥革命前夕,锡北天上市村村都办起了新式学堂,为全县17市乡树立了榜样。与此同时,胡雨人又在村前村建立了天上图书馆,不仅捐出了自己家藏的图书,还竭力动员亲戚朋友赠书,从而使天上市图书馆在全盛时期达到了拥有藏书10万册,成为当时无锡首屈一指的现代规模的图书馆。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把前人提倡的“诚勤”精神传承下来,我们对这段历史回望的时候,仍然充满了敬意,因为,教育永远是一个民族的希望。胡氏公学创办的奋斗历程,将永远激励后人,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古城茂东据无锡胡雨人研究会资料编辑整理)

古城茂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8,204评论 6 50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091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4,548评论 0 3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657评论 1 29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689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554评论 1 30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302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216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661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851评论 3 33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977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697评论 5 34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306评论 3 33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898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019评论 1 27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138评论 3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927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思涵每日赠言:集中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诚,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迎接未来的最好方法。
    魅力提升与成长阅读 441评论 2 21
  • 昨天太堕落啦!但是既然到了今天就多完成点任务!昨天给小哥哥想的名字是“十文”,暂且先叫这个吧!等我想到更好的再替换...
    小十八碎碎念阅读 125评论 2 0
  • 负边距 找了一下负边距的相关文档:CSS布局奇淫巧计之-强大的负边距,总结了一下: 如果margin为正值,则相当...
    LiHDong阅读 18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