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孩子还没出生时,我们对她的到来有多么期待吗?
抱着小小的她,我们温柔而喜悦的凝视,看着她蹒跚学步,摇摇晃晃朝我们扑过来的身影,还有比这份依赖更美好的吗?
身为父母,我们一开始对孩子的到来只有满怀的期待和欣喜。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了争吵,无止境的唠叨,大声责骂和吼叫?
孩子天生就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好奇心,在大人眼里却慢慢变成“无理取闹和惹是生非”。
有一次在公园,一群孩子把浇草坪的水管当拔河玩,慢慢的,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其中一个男孩的奶奶突然跑过来拉走了他,大声呵斥道:“你怎么那么皮,弄得一身脏。”扭着男孩一边念叨,一边回家了。
孩子露出了难过的表情,这原本是一个多么好玩的游戏呀,孩子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团结精神,却因为大人的不理解,让孩子受伤了。
我们自认为无条件爱着孩子,但我们表达出来的往往是有条件的爱。
在生活中,我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你如果不乖,你如果一直吵闹,我就不爱你了,我就不要你了。”
想想我们会这么说,只是因为无计可施,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慢慢地失去了孩子的信任。
有些父母说:“孩子上了初中,都不和我们说话了。我一说话,孩子就会炸起来。”
这不是上了初中突然发生的,而是日积月累形成的。
那么,有什么方式,能让父母和孩子重新联结亲子感情吗?
书里告诉我们,用游戏力的方式,不仅能帮助我们进入孩子的世界,而且能帮助我们以孩子的方式重新建立自信和亲情。
游戏给孩子带来几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游戏是孩子尝试成人角色和技巧的途径,比如过家家等,孩子一边探索世界,一边尝试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能力。
二是游戏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建立亲密相处,满足人们对联结、对亲密情感的需求。
孩子和父母玩游戏、孩子与孩子玩游戏,都是孩子在和人联结的过程。
三是游戏能让孩子从情感创伤中得到康复。
比如孩子在外面受了伤害,不知道如何表达时,回家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让孩子释放出来。
游戏赶走孩子的孤独感
我们都经历过孩子粘着父母,不让父母出门的情况。
父母如果没有看到孩子的需求,或许会生气,大吼大叫让孩子放手,用冷冰冰的语言解释为什么要上班。
我们要透过孩子的行为,挖掘孩子背后的需求,这时孩子传达出来的可能是孤独、想要父母陪伴的心情。
有一次,朋友要出门上班,她家孩子过来抱着她的大腿,闹着不让妈妈出门。这个聪明的妈妈用游戏的方式轻松地解决了。
她抱着孩子,和孩子说道:“我们平常进出小区的大门,都有一道闸口是吗?今天你就是这个闸口,妈妈刷个卡,嘀~你可以让我出去吗?等晚上妈妈回来,刷了卡你再让我进来哦?”
就这样,孩子开开心心地送妈妈出门了。
和孩子用游戏的方式玩一会,满足了孩子的需求之后,沟通就顺畅了。
如果一个游戏不行,就再来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