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是人类精神家园里的璀璨明珠。阅读名著能提升人生境界,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增加情感体验的厚度和浓度。
领会名著,需要相应的阅历和必要的知识储备。
七年级学习的第一部名著《朝花夕拾》,鲁迅著,原名《旧事重提》。
共十篇:《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前有小引,后有小记。
首先读原文。师生共读。没有学生对文章的细读,老师的讲解分析就是沙上垒屋。
读的第一步:师生交流文中富有童趣的细节,激发阅读兴趣,消除文章和学生间的疏离感。
如百草园中蟋蟀油蛉的浅吟低唱,桑椹覆盆子的美味可口,神秘美女蛇,神奇何首乌,按斑蝥,拍雪人,雪中捉鸟。
《五猖会》中看会的雀跃,看会前被强求背书无奈。《二十四孝图》里怀橘的陆绩。《狗.猫.鼠》里“我”养过的可爱隐鼠。
诸如此类的细节会勾起孩子们探索文章的好奇心,去关注文章更多的相关事件。同时还能拉近鲁迅和学生的距离。
第二步:探索人物。同样也可以用细节立起人物。呈“大”字形睡姿的长妈妈,读书时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先生。不以青眼示人的范爱农,穿衣模糊的藤野先生。
一个个促人发笑又引人深思的细节丰满了人物,让学生们心目中的人物形象越来越清晰。
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写人特色:不避丑拙,表现真实,时而辛辣,直面惨淡;时而温厚,坦露深情。
读到这里,可以让学生说了。复述事件,再现人物,表达自己阅读中独特的感受和想法。上台发言,尽量脱稿。
每天课前三分钟,学生轮流上台分享,从呈现效果看:乐于分享,落落大方,有些同学还呈现出演说家的气质。
每篇内容掌握的前提下,下面进行“知人论世”的阶段。
《父亲的病》可以链接鲁迅家族的变故。《琐记》中因流言而离乡,以及对新学的追求。《藤野先生》中弃医从文的转变。《范爱农》中提到回国,以及北上北平的经历。
以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为线索
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细化深化鲁迅1926年的生平经历。《朝花夕拾》写作于1926,成集发表于1927。
还记得课堂补充鲁迅和钱玄同有关“黑屋子的谈话”,鲁迅和其他文人学者的论辩(客观呈现)。
从“论世”角度,可以讲述有关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相关历史事件。
以上都是课堂穿插进行。
鲁迅先生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诗句。他的文章不乏对现实的针砭和国民精神的批判。
《无常》里写鬼有人情,借阴间反讽阳间;《狗.猫.鼠》辛辣讽刺阴狠谄媚如猫般的人;《琐记》里对阴暗人性的揭露。
对这一部分,真实呈现,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现实。
《朝花夕拾》秉承启蒙精神,批判旧传统中戕害人性中的部分。如“郭巨埋儿”的残忍,“老莱娱亲”的虚伪。
对这一部分,一分为二来看。鲁迅自己就非常孝敬自己的母亲。他冲击的是传统中腐朽部分。
对于传统文化中值得传承的部分,需要发扬光大。
经过这样的师生共学过程,学生对事件,人物,主题有了整体的把握。可以安排学生写读书笔记。单篇分析,人物分析,主题整合,艺术手法等角度都可采用。
后续可以出练习题,训练学生答题,也可以做中考相关试题,做到准确深入的输出。
另外,名著内蕴深厚,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可以建议学生隔段时间再翻阅,再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