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又称中越战争,狭义上是指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中国、越南两国在中越边境爆发的战争。
广义的中越战争,是指从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间的中越边境军事冲突。两国在整个八十年代持续爆发边界冲突,八十年代诞生了一系列描写这场战争的优秀影视和文学作品。
描写第一轮中越战争的文学作品,以部队作家李存葆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影响力最大,随即在全国引起了巨大轰动。小说红了以后,先是被改成同名话剧(据说当时全国一共有22个演出团体在同时排演这一出戏)和电视剧,在央视播出后广受赞誉。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是由谢晋执导,塑造了梁三喜、赵蒙生、靳开来等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反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战士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受的考验,以及他们一心为国,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为己任的高尚品质。
影片1984年上映就引起巨大轰动,曾获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以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等共计八项大奖。
无论现在的科技特效有多发达,37年了,《高山上的花环》依旧是未曾被超越的存在,被称为新中国第一战争片。
这部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原著的出色,同名原著的作者李存葆也参与了电影剧本的创作,他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整合在一起,所以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每一个章节都会有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精彩看点。
电影很好地把握住了原著的精髓,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共和国军人。
梁三喜在上战场前,才舍得抽了平日里根本不会舍得抽的烟;靳开来临时被授命副连长,也轻笑明白这是“战前赏了个送死的官”;他们一群人围起来喝酒,嚷嚷着“烈士陵园见”;梁三喜和靳开来争执着,都想带领尖刀排,都想完成这些必须完成的使命。
电影具有高度真实性,由当时参加过战斗的部队真接参与出演。
武器装备大到武器设备,62坦克,170口径的炮,56式冲锋枪等真实出镜,小到战士们换弹匣的熟练程度,全部尽可能还原现实。
电影同样将社会中一些真实现状反映,以雷军长为代表的中国军人为国奉献,抵制不正之风的行为大胆展示。
围绕烈士抚恤金展开的情节刻画了基层广大人民的高尚情操,观者无不落泪。
高山下的花环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是建国以来创作的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
《凯旋在子夜》是80年代最为经典的电视剧之一。电视剧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讲述了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还有主人公童川和江曼在战火中依然不离不弃的浪漫爱情故事。
《凯旋在子夜》可以说是在中国电视剧早期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位置的一部作品,它第一次在中国荧屏上出现大场面、大氛围战争戏,表现出了一种恢宏的气势。
与如今拍影视作品在战争场面上的投资动辄数百乃至上千万相比,当年《凯旋在子夜》的成本却少得可怜,里面的很多场景都是到真实的战场——老山前线去拍的,而不是像那样专门搭建外景地来拍摄。
1986年,老山战役战事激烈,刚刚出道的尤小刚导演带领石兆琪和朱玲这批年青演员,赶赴老山最前线拍摄一步电视剧,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实地取景,演员和官兵吃住在一起,一起蹲守猫耳洞,拍摄的最近距离都在越军有效射程之内。子弹是不长眼睛的,所以出于安全的考虑,所有演员拿的不是道具枪,全部都是真枪实弹,为了以防万一,部队还为他们派了一个警卫连来守护剧组,担心被越军偷袭。
拍摄现场每天都有战斗,每天都有炮火,每天都有流血牺牲,随时踩上地雷,随时遭遇冷枪,随时有遭遇战,每一天,都是一场生死考验,很多参加拍摄的战士,在结束后立即投入了战斗,他们中有些人再也没有回来,永远定格在芳华岁月……
这部以中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的电视剧《凯旋在子夜》,真实的战争场面,故事感人,画面真实,气势恢宏,一经播出就受到全国亿万观众的好评。是80年代最为经典的战争电视剧之一,并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第五届大众电视"金鹰奖"。 该剧将中国影视人足够的诚意和努力,致敬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致敬无限忠诚的共和国卫士!
仅以此文缅怀为国戍边而牺牲的中国军人,致敬中国文艺界真正的导演和演员,为后人留下真实的时代影像。
哪有时光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浴血奋战,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