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就是哲学。何为形?就是现象。现象可以是客观现象,也可以是主观现象(如做梦,幻想)。现象都是可感知的。
人们日常的思维都是形而下的,也就是基于现象的。无论多么抽象的概念都是基于现象的,例如“动物”、“自由”、“美”这些概念。
科学、艺术、价值论三大领域的知识都是基于现象的。科学基于客观现象,艺术和价值论基于主观现象。
哲学不一样,哲学思维试图超越现象。哲学最原始的问题是“世界的本体是什么”。这个本体就不在现象界之内。
什么意思?假设你是电脑游戏中的一个人物,无论你怎样探索你所在的那个世界,你都无法发现你的世界的本体。因为这个本体(也就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代码)在你的世界(现象界)之外。
我们常常误以为太阳是“客观实在”的,但我们见到的太阳,和电脑游戏中的太阳相比,并不更加“客观实在”。
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把现象当成本体。
唯心主义相反,把意识当成本体。
还有一件糟糕的事情。人类的逻辑适用于人类的现象界,当思维超越现象的时候,逻辑还能管用吗?
本体论争论的唯一结果,就是“不可知论”。不可知并不是现象不可知,而是世界的本体不可知(本体存在与否也不可知)。
以上讲的是本体论。由于本体论长久争论得不到确定结论,哲学家们转而研究“人类是如何获得知识的”这一问题(也就是认识论),试图通过解决认识论问题来解决本体论问题。
认识论也分为两大阵营。一派认为知识来源于现象,这种观点被称为经验主义。另一派认为知识来源于心灵的内在构造,这种观点被称为先验主义。经验主义和先验主义,又叫经验论和唯理论。
显然,两派都有道理。我们的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现象(经验),例如糖是甜的,咖啡是苦的。但还有很多知识来源于心灵本身,例如几何知识。
经验论认为依靠归纳法可以获得可靠知识。唯理论认为通过演绎法才能获得可靠知识。
但两者都不是那么靠谱。不完全归纳总是存在出错的可能,例如,你见到一万只乌鸦都是黑色的,也不能下结论说,乌鸦都是黑色的。
演绎法的问题在于找不到可靠的第一原理(三段论中的大前提)。没有可靠的第一原理,也就没有办法通过推理得到可靠的知识。
认识论研究的结论是什么呢?那就是人类并没有什么完全可靠的知识。又回到了不可知论。
本来指望认识论可以帮助解决本体论的问题,现在这个希望又落空了。
在认识论问题争执不下的时候,又出来了一个大神级的人物,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幽幽地说,你们争来争去,却没有发现,人的思维都是用语言表达的。所以,要弄清认识论问题,首先要把语言搞清楚。
维特根斯坦开创了语言分析哲学。他详尽地分析了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最后得出什么结论?那就是:哲学问题都是由于错误地使用语言导致的。维特根斯坦最后说:“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
虽然我没有深入研究维特根斯坦的理论,但对他的结论一点也不意外。语言,和逻辑、时空一样,都是现象界的东西,无法运用于现象界之外。
“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这是赤裸裸的不可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