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属,才是归处

很多人都会希望有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那个地方,通常被称为家。

这个可以回去的地方,可是一个处所,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种信念,所以在这里我不称它为家,而是叫它“归处”。

给它一个定义:

归处——心之所属之处。

我们一生的追求,都可以浓缩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提到的金字塔:


生存之上,才是生活。

茹毛饮血、饥寒交迫、活过此时未必活到下一刻的状态,源动力就只能是生存,不死,即可。

在保证了不死之后,源动力就扩展到了生存之上,而对于生存之上的生活而言,最重要的是安全感。

安全感的范围很广,就像归处的范围很广一样。归处可以带给我们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不止是防火防盗,不止是铜墙铁壁,不止是衣食无忧。这种被我们称为安全感的东西,跨在那个金字塔上面的四层之间,干涉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的复杂程度远大于生存,因为覆盖的东西太多,也因为我们想要的东西太多,人嘛,是难以知足的动物。因此徘徊在金字塔上面四层时,我们有时会觉得困惑,有时会觉得恍惚,有时会觉得脊背发凉,有时会觉得眼前发黑。这么多种情形,有一些就是与安全感相关的。

当一个孩子缺少陪伴、缺少关怀、缺少沟通、缺少认同,都可能会缺少安全感。这可能使他变成一个谨小慎微的大人、一个欲求不满的大人、一个野心勃勃的大人、一个物欲横流的大人、一个难以亲近的大人、一个敏感多疑的大人……

很多人一生的追求,都可以概括为安全感三个字。有了钱又想要更多钱,有了朋友想要生死之交,有了老公老婆想要孩子,有了孩子想要更多孩子,孩子长大了也不想让他们离开自己,也许,都是安全感在作祟。


归处,也许是生物。

有的人的归处,也许是爱人;有的人的归处,也许是朋友;有的人的归处,也许是亲人;有的人的归处,也许是孩子;有的人的归处,也许是宠物。

归处,也许是死物。

有的人的归处,也许是故乡;有的人的归处,也许是房子;有的人的归处,也许是钱;有的人的归处,也许是车;有的人的归处,也许是梦想。

我们一生中,不是身在归处,就是在寻找归处的路上。

就像斯嘉丽的梦中迷雾,我们知道目的地就是心之所属,找到了就能获得安宁,身在归处,就不再恐慌不再畏惧。但,那是个什么,是活的还是死的,我们都不知道。这是一个没有攻略也没有官方结局的解谜游戏,每一步探索,都受我们自己的行为所驱使,在找到它之前,谁也不会知道答案。

不过,这才是人生最有趣的地方。


I'm only human

And I bleed when I fall down

I'm only human

And I crash and I break down

I can take so much

Until I've had enough

I'm only human

Just a little human


【注】本文中汉语角色名对应的英文名:

斯嘉丽·奥哈拉 (Scarlett O'Hara)

瑞德·巴特勒 (Rhett Butler)

梅拉妮·汉密尔顿·维尔克斯 (Melanie Hamilton Wilkes)

阿什利·维尔克斯 (Ashley Wilkes)

这其实是一篇《GONE WITH THE WIND》的读后感,这一次,只写关于安全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