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世界上的仅存的善由他们演绎着,由他传递着,由他保留着…….
被奉为经典,往往是因为蕴含着普世价值。有很多人,推荐这部影片,但总会会遗忘,因此,我在看时,是带着一种“索取”的心态去看,想要从电影中“索取”一些很深邃的东西出来。然而,看后我只看出了两个字------希望。质朴却刚劲的希望;黯淡却累积的希望;集教育与审美一体的希望。
救赎?
监狱的第一夜处处透着绝望的气息,里面的人不谈自由,只谈救赎。监狱长所谓的“手捧圣经,寻找救赎之道”在囚犯们对自由无感之时是显得多么讽刺。而对于安迪来说,冤狱又哪儿来的救赎?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就认了要么就不认。他会怎样选择?或者说,以怎样的方式选择?
瑞德可谓在肖申克中游刃有余,什么东西都能搞到,看起来确实混得不错。但是,这么多年来,他从未当着狱警面前大摇大摆地喝过酒、从未惬意地下过象棋、也从未为自己搞个口琴。一切的改变缘于这个让他输了两包烟、弱小、天真地想要鹤嘴锄来逃狱或是刻石雕的安迪。其实,瑞德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资源来给自己搞到鹤嘴锄。可是,狱中谁也不会朝这方面想,或是法律的约束,他也本来可以为自己搞到自己曾经深爱的口琴,但是他,那么多年来连想也没想过,因为他不再拥有希望,习惯等于生活,这或许也是他的假释:多次回答同样问题,以同样未果而终。
时间可以让习惯磨平一个人。
图书馆老头竭力想为自己留在肖申克寻找理由未果,最终得到了释放,他自己却不愿做一个释放了得自己,习惯了肖申克的生活,走向外面的自由社会反而造成了对他的落寞,终于离开了,却不知道自己存在于哪里,想回到那里,却回不到哪里去,自杀也许是最蠢的方法,同时,在习惯将人性身上的希望磨平的情况下,也是最好的方式。还是救赎?在他身上,什么又是救赎呢?
自由,奢侈得一点也不过分。
安迪离开后的狱中,那些囚徒经常会以他来谈笑风生,工地上大摇大摆地喝酒、图书馆的建设、广场上莫名其貌想起的意大利音乐,或许那些让他们值得可谈的并非安迪有多么多么地能干,而是自己在那么一刻,感到了全所未有的快乐,发自内心没有理由地高兴。在时间、习惯的压迫下的一个个灵魂在那一刻得到了奢侈的放松,若有所思又若无所思的朦胧感,想起了安迪躺在椅子迷离双眼沉醉的音符的姿态,曾有罪恶的灵魂看起来也没有那么邪恶。这就是这个世界仅存的善,由他们演绎着。
20年,能让一个人爬到自由,也让40年的失去重获新生。
全片高潮就在安迪爬出了下水管的那刻,雷电、大雨、河流似乎都在等待着这一刻,迎接自由生命的重新回归,也在这一刻,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到什么是活着的感觉。全剧并没有大篇幅地显现安迪挖地道的过程,只用了简单的数字20年一笔带过,给人无尽地遐想,20年,他是怎样从一个绝望到底的世界逃离到自由世界的,自然而然,我们会想到,是他的信念支撑着他,对自由的渴求、对未来的希望。还记得瑞德曾对安迪说:“希望,希望,你最好不要想希望是什么?”安迪也回敬了瑞德一句话:“如果你有一天能出去,请你到我和妻子相爱的那个地方,那里有我想给你的东西。”安迪说这句话时还身处狱中,能将以后未知的东西作为给朋友承诺,再次显现出他眼中的希望。也正因为这句话,瑞德渐渐地从过去的四十年中走了出来,富有深意的回答“救赎”让他获得了假释,在他面临过去狱中没有希望没有自由,只有习惯的压力是,也是这个承诺改变了他。当他翻开那封信时,过去四十年来的荫翳也随之消散。回看,20年我们又能干什么?
救赎之道,就在其中。
救赎是什么?监狱长装着自己明白一切的样子,命令犯人拿着圣经寻找,他自己并不知道,以至于在东窗事发后,选择逃避,饮弹自尽,根据圣经,他也并不会升入天堂,相反,他如果明白救赎是什么,下场不会那么凄凉得惹人生厌。安迪在那本藏鹤嘴锄的圣经中写道”救赎之道,就在其中”。我想,并不在圣经中,是在那些拿着圣经的人手中。救赎不是忏悔,是忏悔之后的希望。安迪没有犯罪他并不需要忏悔,他需要将自己拯救出去。同时,他教会了瑞德什么是救赎,真正得到救赎的也正是瑞德。就算双鬓如云、濒于绝望,这善也应该被保留着。
这部电影能将“希望“二字叙述得如此震撼人心,20年或40年又或者100年,人为什么而活着?困境之时,什么能带领我们走出困境,电影,只能给予我们启示,真正能回答我们人生的,最后还是我们的经历。经典不能用时间的标度来衡量,因为它蕴含着说不完的话题,在不同阶段,总能有意想不到的启示。
�2016.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