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读者会从无数个角度去解读这本书、这位作者,以及他们的观点。一直不怎么看蒋勋先生的书,虽然他是美学大家,他写给大家的美术史系列,再怎么畅销我也只是读了两页,就觉得索然无味了。如果你读过丹纳的《艺术哲学》,你大概会明白为什么我觉得蒋勋先生的美术史,像白菜汤一样寡淡,缺少情致。艺术是需要门槛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领神会,需要极致的表达、浓烈的情感、和恰如其分的点缀,如果领会过那种极致,那么任何优秀都沦为了平庸。
之所以会翻开蒋勋先生的书,完全是因为偶然。书名《孤独六讲》,我很好奇,这位“有名”的作家,会怎么阐述孤独。孤独尚未得到解答,却撞见了满满的自恋。书中的自序一共十五段,以“我”字开头的段落共十二段,还有一段是在描写他自己的六场演讲。他在序言里这样说“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 ,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一个人如此地关注自己、表达自己,他必定是孤独的。剔除掉书中关于“我”的部分,《孤独六讲》还是值得一读的,他告诉你孤独本身并无害,是因为你的害怕才使得孤独变得不好。这个观点非常类似“情绪abc理论”,即:是我们对待某一事件的不合理信念和认识,才导致了不良情绪的产生,而这个客观的事件本身并无好坏。基于这样的心理学基础谈孤独,客观又有温度,这时候作者的自恋也不显得那么突出了。
第一章绝对是整本书的精华,他在说美学的本质是孤独,他也告诉读者活出孤独感没有什么不好,艺术的创作、独立的思维、崇高的理想、革命的勇气都需要孤独的自我认定和自我实现。比较认可他关于“竹林七贤”孤独的诠释,在一个统一的文化氛围里,很容易形成集体意识,而对于个体多样性的尊重就被淡化了,所以不同就意味着有风险,统一和从众才是最保险的生存手段,所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嵇康死,广陵散绝,可惜可叹!不同和多样性,是文化长存与丰富的根基,不同没有什么不好,甚至是这些与众不同的观点和人,到达了凡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只可惜,知道这些的人实在太少,所以你会看到,很多看似关心抑郁症患者的人,告诫病人,你为什么抑郁呢?你应该热爱生活!你应该好起来!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和应该,你怎么就知道人家不热爱生活?他怎么就一定要按照你的认定模式好起来?只准向日葵盛开,不准它凋谢,这是什么道理!
蒋勋先生在书中说刘邦赢了政权却失去了诗与美,项羽虽败却成了审美意义上的成功,真是失之桑榆,收之东隅。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孤独这件事,利弊自显。虽然蒋勋先生在书中经常提到自己的某本书和著作还有演讲或者经历,并不影响他成功地说服了我,继续读下去。
之所以敢妄图揣测蒋勋先生在书里的自恋表达,是因为他推崇哲学的起点是怀疑,他说“如果你只是读别人讲过的东西,本身没有思辨,只是继承或者模仿别人的想法,就不能称之为哲学”而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哲学,会听到很多人的意见和想法,能不能活成真实的自己,或者我们真的需要一点点自恋,沉浸在自我的追逐中,守得住孤独,耐得了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