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提☜*问题%news.

《提问的艺术》,这本书是教人怎么提问题的。提问还有艺术?问问题还用教吗?不是张嘴就来吗?这个问题问得好。其实,你真的会提问吗?一个好问题能让复杂的事情变简单,一个坏问题会让简单的事情变复杂,这其中有非常微妙的差别。咱们经常说,成功是因为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但很多成功人士会说,成功是因为他们提出了正确的问题。这就是提问的艺术。

作者是两个美国人,一个叫安德鲁·索贝尔,是著名的商业战略家,最擅长解决客户关系问题,曾帮助很多企业与他们的客户建立终身关系,是一个超级顾问,是《哈佛商业评论》《纽约时报》的特约撰稿人。另一位杰罗德·帕纳斯,是位慈善咨询师,也是一家咨询公司的 CEO ,业务领域都是世界级别的。他们写的这本书,曾受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新闻发言人的赞赏,那可是天天面对提问的人啊。

这两位曾经走访过好几百位成功人士,其中包括彼得·德鲁克这样的管理学之父,主要是谈怎么和别人建立值得信赖的关系,怎么样从经验、教训中学习,以及怎么样解决困境等等。后来这两位发现,成功人士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经常提到一个办法,就是“提出好的问题”,而且这些成功者普遍认为,好的问题远比问题的答案更有力量。

于是,索贝尔和帕纳斯就开始研究“提问”。他们发现,从古到今,各行各业里最牛的人物,都是最会提问的人。比如莎士比亚,一提起他,大家就能想起那句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还有哲学家苏格拉底,他问过的最著名的一句话:我是谁?几千年了,多少小说、戏剧、电影用这个问题当主题?爱因斯坦也是,他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一边观察太阳一边问自己,“我能不能追上光呢”?后来人家就创立了相对论。别人恭维他聪明,老先生挺谦虚地说,我就是比别人多一点好奇心。言外之意,就是自己特别会提问。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看看提问是如何解决商业问题的。乔布斯就是一个特别有提问艺术的人。他在世的时候,苹果对产品细节的追求,是有目共睹的,比如苹果公司早期生产 Mac 机的一件事。Mac 机就是苹果个人电脑。有一天,乔布斯去了 Mac 机工程师的办公室,那有一台即将问世的新型电脑。乔布斯让工程师开机,结果开机的过程花了几分钟时间。乔布斯和工程师说:让启动再快一点。工程师们一看,赶紧加班加点,忙活了好几天,把开机速度提高了一些,于是就特别兴奋地给乔布斯展示。乔布斯看完开机,就问了一句话:这是你能做到的最好的了吗?说完扭头就走了。工程师们只得继续没日没夜地改进,终于又把开机速度提高了几秒。这回应该行了吧?

可是没想到,乔布斯和他们说:“我敢打赌将来会有500万人每天至少打开一次他们的 Mac 机。所以,如果你们能把开机速度提高10秒,乘以500万用户,那就是每天5000万秒,一年加起来就是12个人的一生。可以说,如果你将开机速度提高10秒,就是拯救了12条生命。”大家听听啊,都上升到拯救生命的高度了,工程师们还能说什么?接着改进呗。结果怎么样?最后还真就把开机时间又提高了10秒。

这个故事的核心,就是一个提问:“这是你能做到的最好的了吗?”这个提问是一种对自己的逼迫,逼迫出巨大的潜能,它也象征了一种企业文化,让苹果保持了创新精神和驱动力,成为了有极高价值的技术公司。所以说,一个好的提问,能帮你取得巨大的成就,而且,能改变你生活中的很多东西。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特别会提问呢?怎么就能问出一些重要的问题呢?提问这种事儿,能改变人的生活和命运吗?《提问的艺术》这本书给出了答案。

第一部分

咱们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总是会像苹果的工程师一样,遇到一些瓶颈。有的人就觉得,差不多行了,生活也就这样了。有的人呢,会纠结,还想更进一步,可是自己不知道怎么做。应该怎么办呢?要靠提问。向别人提问求教,或者向自己提问反思。

苏格拉底曾把这种瓶颈称为“洞穴困境”。为什么叫洞穴困境呢?现在咱们跟着苏格拉底来想象一下:想象你终身被锁在一个山洞里,面对着一堵墙,转不了身。洞里特别黑,什么都看不见。这时候有人在你身后点燃了一堆火,然后你面前的墙上就出现了好多影子,而且在不停地动。因为你看不见身后,所以不知道这些影子是从哪来的,而且因为你一直被锁在山洞里,除了这些影子你什么都没看见过,所以你就会觉得,世界就是这样的。但是请大家再想想,假如你有机会走出山洞了,发现那些影子只是火光造出来的,是虚幻的东西,而且只是这世界很小的一部分,你发现山洞外面的世界特别精彩。这时候,你会怎么想?会不会觉得之前的自己特别贫乏,从此改变自己看世界的思维方式呢?

所以,自己的眼界、思想、动力,被困住了,变得狭隘了,这就是洞穴困境。

这种困境有时候是别人造成的,比如说,一个孩子发生了一点意外,他的妈妈和你描述当时的情况,你觉得她的描述会有多客观呢?再比如说,你的一个同事在做演讲,内容涉及到你不熟悉的投资领域,你能给出的评估又有多准确呢?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它们是被别人过滤的事物,就像洞穴里的那些影子一样。还有的时候,这种过滤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自己觉得不行,困在山洞里了。走出山洞,你就走出了人生困境,而提问,是走出山洞最好的办法。

刚才说过,苏格拉底最先提出了“我是谁”这个问题,人们遇到的大多数困惑,其实最后都能归结为这个问题。当你问自己“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时候,能帮助你看清该走什么样的路。

这本书的作者安德鲁·索贝尔也遭遇过这种情况。索贝尔出生在一个医疗世家,家里的大多数人都从事医疗工作。上大学的时候,作者成了医学院的预科生。可是对他来说,生物啊、微积分啊之类和科学有关的课,他都学不进去,觉得太难。他喜欢的是文学啊、历史啊这类东西。可是因为家里的影响太大了,所以他从来都没想过不学医学,而总是告诉自己,别管多难都得坚持。

结果上到大二的时候,事情开始变得不一样了。当时他看见了学校里的一个广告,是职业指导讲座,教人如何写一份有效的简历。他一想,这将来可能有用啊,就去听课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决定,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讲座持续了两天,前面都是在教写简历的技巧。最后一节课,老师说,大家做个练习,拿出一张纸,用一个小时给自己写一份讣告。对,你们没听错,就是写讣告,讣告就是报告某人去世的消息。老师说,讣告里要描述自己的一生,要想象它会发表在报纸上,你觉得自己有什么样的人生才算圆满,就怎么写。作者听了就动笔写了。一开始,他在讣告里写,自己是一位声名显赫的医生,在著名的医学院里当教授,收入特别高,还获得了好多荣誉,他的父母为此特别骄傲。结果写了20分钟,他觉得不对劲儿了,从头一看,心里琢磨:我这写的都是什么呀?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啊!

他想要什么生活呢?其实他想旅行,想去国外生活,想当一个企业家。就这么一瞬间,他忽然发现,自己一点都不喜欢医学,纯粹是为了家里在学医,而不是为了自己。然后他就把原来的讣告给划掉了,开始重写。他写自己是从事国际商务的人,精通四门外语,在欧洲做着生意,还写过几本商业类的图书。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去世界各地旅行,忙的时候就在商学院教书。

这份讣告,才是作者想要的人生规划。结果写完这个讣告之后,他就做出了决定,不念医科了,念自己喜欢的专业!而到了今天,他确实经商了,还写了《提问的艺术》这本商业图书,就是咱们现在讲的这本。而这就取决于他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给自己写一份讣告,你想要怎样总结你的一生?大家可以试着问问自己,看看你现在的生活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世界上最大的会计公司毕马威,大家一定都知道,它的前董事会主席尤金·奥凯利可谓人生赢家。但是非常不幸,他得了绝症,检查出来的时候,医生告诉他最多只能活90天。于是,奥凯利决定好好利用这些为数不多的日子,把这些日子里的生活都记录了下来,后来还出版了。

这件事对本书的作者来说,也给了他很大启发,让他意识到,人其实从出生时就开始走向死亡了,所以要学会全身心地激活生命,要抱着明天就要赴死的心态去过好每一天,要像最后一次看到一件事物一样,去看待每一次经历。这个启发也促使他问出了另一个问题: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下几年时间,你会去做什么以完成心愿呢?这和给自己写讣告其实差不多,都是帮助你看清自己的内心。这是提问的终极目的。

在商业领域,提问也相当重要。彼得·德鲁克被誉为管理学之父,他说,一个成功的组织,要善于问自己五个问题:

1.你的愿景是什么?

2.什么是你愿意投入身心去打造的最重要的关系?

3.什么能创造客户价值?

4.你期望得到的结果是什么?

5.你的计划是什么?

深思一下这五个问题,表面上是和管理有关,和客户有关,但这五个问题其实都指向一个核心: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的存在有什么价值?你对别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第二部分

苏格拉底说:“人类最高级的智慧就是向自己或向别人提问。”他就是一个特别善于提问的人。如果大家看过柏拉图的《理想国》就能知道,苏格拉底最喜欢一连串地问问题,尤其是在辩论的时候,能把别人都问蒙了。他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经常用一些问题做开场白,比如“什么是美”,或者“什么是美好”。后来很多西方的大学都用他这种方法来教学,称之为“苏格拉底法”,用得最好的,是哈佛大学商学院。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像苏格拉底一样提问呢?怎么才能通过提问,让自己升华呢?

《提问的艺术》这本书归纳出了两步:第一步,你要从问句开始,而不是用阐述或者命令。打个比方,你是公司的老总,对公司的客服不满意,如果你对客服们说“我们需要改进客服质量”,这个效果可能不会很好。你可以问他们:“你怎么评价我们今天的客服表现?”这个提问会让客服人员自己琢磨一下:今天能给自己打几分?哪儿做得好?哪儿做得不好?这比你去灌输一些评价,效果要好。处理家庭关系时也能用这个办法。比如你的老公脾气不好,惹着你了,你最好别这么说:“我受够你的坏脾气了!”这样就只会吵架了。你可以尝试心平气和地去问他:“你生气时想过没有,这会影响你和最亲近的人的关系?”请他自己反思一下。

这是第一步,先学会用问句。

第二步,是问一些每个人都会想到的、最基本的问题。我们经常说一个词叫“司空见惯”,很多事看久了,就习惯了,不太去琢磨它到底是怎么回事了。但有时你仔细思考一下,才发现对一些事儿,其实我们并不太明白它们到底意味着什么。比如现在最流行的一个词儿是“创新”。在工作里经常有人说:“我们需要创新。”但是每天听,都听疲沓了,而且搞来搞去,也创新不出什么东西。那么你再听到有人这样说的时候,可以问一问他:“你眼中的创新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可能一下子就把人问住了,然后就开始琢磨:是啊,究竟什么样呢?这就不是空喊口号了,开始考虑实际了。

很多问题都可以这么问。比如有人说,他需要更好的团队合作。你就问问他,当他提到“团队”的时候,他有什么想法。有人说,他不信任谁谁谁。那就问问他,对他而言,怎样做才能取得他的信任。这种提问,问的都是最基本的东西,但是,因为我们恰恰忽视了一些常识,所以这些问题反而能引起我们的反思,而且还能引导我们进入更深层的思考。

刚才说的这两步,解决的是“问什么”。下面来看“怎么问”。《提问的艺术》归纳了三种提问方法:第一种,封闭式提问。前面说到的那些关于创新、团队的提问,其实都属于封闭型的提问。什么叫封闭型提问呢?就是问得非常具体,对方只能正面回答,给出直接的答案。最典型的封闭型提问,是“是非题”,对方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什么时候需要用到封闭型提问呢?一般是在发生“大猩猩式的斗殴”的时候。这儿说的不是真的斗殴,是一种比喻。研究生物的人发现,公猩猩在打架的时候,喜欢互相示威,互相围着转,一边转着,一边在手里抓着土,往天上扬,没别的意思,就是吓唬对方,然后转了半天也打不起来。所以“大猩猩式的斗殴”指的就是兜圈子,不干实事。

当你和别人谈一件事,别人总是兜圈子时,就适合用封闭型提问,直接要求他给答案。举个例子,公司里开会,讨论的是“客户至上”的话题,一开就是很长时间,总也没有实质性的结论。那么这时候就适合提出封闭型的问题:我们今天要做什么样的决定?是提高客户保有率,还是交叉销售更多的产品?提问越具体,越容易从泛泛的讨论中跳出来。

封闭型的提问在商业领域里最经常用到,而在人际交往中,就需要经常用到第二种提问方式,就是开放性提问。所谓开放性,就是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随便说。

美国著名作家梭罗独自住在波士顿附近的瓦尔登湖畔,他写了一本书叫《瓦尔登湖》,梭罗特别爱写日记,有一天他写了这么一句话:“今天,我得到的最大恭维就是有人问我,我是怎么想的,并真诚地聆听了我的答案。”梭罗写出了人的一种心理,就是希望被聆听。这可能有点违反直觉,因为我们总是下意识地以为,和别人聊天时,说得越多,越不容易冷场,越显得尊重别人。但其实不是,绝大多数人实际上更愿意表达,如果你一直在滔滔不绝地说话,别人插不上嘴,等于剥夺了别人表达的权利,对方就会觉得不舒服。

所以会聊天的人,一定是善于倾听的人。怎么做到这一点呢?还是靠提问,而且得靠开放性的提问。有一次,本书的作者走访安利集团的创始人,他就问了对方一句话,就让这个大老板开始滔滔不绝。他是这么问的:“请告诉我,你当初是如何开始的?”然后,对方就开始讲故事,讲一个大学肄业的人最终如何打造了市值上百亿美元的集团。

“你是如何开始的”,这个问题可以衍生出很多问题,比如“你们是怎么相爱的”“你在哪里长大的”“你是和谁学的弹琴”。再比如,“你还有什么迫切想实现的愿望吗”“对你来说最高兴的一天是哪一天”“你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成就是什么”。开放性的问题不能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它需要更清楚的解读,会带来更丰富的互动。无论是和成功人士还是普通人聊天,这种问题都会让对方发现自己不平凡的一面,愿意与你开心分享他们的故事。

第三种提问方式,是追问式。沟通不是单方面的事情,它确实需要倾听,但又不能只是倾听。有时候为了发现并且解决一些问题,就需要进行追问。有一次,一个国际性企业发现自己的销售出现了问题,觉得需要进行改进性的培训,就找到本书的作者,托他办个培训班。作者没有一上来就答应,而是问了销售部主管五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在全球销售市场中都成为领先者了,还需要销售培训呢?对方说,因为需要不断提高销售人员的能力;他接着问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需要提高销售能力呢?对方又说:这样销售人员在开发新客户方面会更有效率;接着是第三个问题:为什么需要增加新客户的开发呢?对方说,因为现在的客户不足以支撑公司的增长目标;第四个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不能让客户增长得更快呢?对方说:我们每年都20%的客户流失。好,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客户会流失?最终,公司的销售人员给出了答案,他们的产品质量和物流有问题,所以客户才不满意。

就这样,五个问题追问下来,没有做销售培训的必要了,解决产品质量和物流漏洞才是关键。这就是追问的效果,它会帮助你找到问题的核心所在。

总结

三种提问方式都说到了,我们来总结一下:封闭式的提问,适用于得到明确答案时提出;开放性提问,适合需要深谈的人际沟通时提出;追问,适合在复杂情况中寻找核心问题时提出。提问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经常会被一些事情困扰,想要去解决它们,但是往往找不到原因,更常见的情况是,我们连问题本身是什么都描述不清楚。

连本书的作者,本身是一个研究提问的人,也会陷入这种困境里,所以学会提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次他和一个客户讨论项目,对方总是不厌其烦地要求他讲明白各种细节,提出无休止的要求。作者抓狂了,向朋友求助。结果他和朋友在电话里啰啰嗦嗦地讲了好久,描述客户如何纠缠不休。而他的朋友打断了他,反问他:你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不要讲细节,不要讲项目背景,不要讲你们之间的任何互动,你就说,困扰你的实质是什么?作者想了想,说,他想知道如何和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客户打交道。抽丝剥茧,条分缕析,提问的艺术,本质在于使提问者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你是想要一个直截了当的回复,还是想听一个故事,还是找出解决难题的关键?学会提问,学会更有效地影响你的客户、家人或者朋友,你能更从容、更轻松地面对工作和生活。

从2006年起,“后真相”(post-truth)这个词开始流行,它的定义是“诉诸情感和感觉,不顾推理,破坏了人们对真相的依赖”,就是说,人们会把情感和感觉放在首位,不再去认真思考一件事的真实性。

海克特•麦克唐纳德(Hector Macdonald)是一位战略沟通咨询顾问,他在《真相:每个故事的多面相如何塑造真实》(TRUTH: How the Many Sides to Every Story Shape Our Reality)这本书里,将“后真相”分成了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只撷取部分的事实。《卫报》曾播出过一个广告:一个年轻人从一辆驶向他的汽车跑开;画面一转,他正冲向一个商人,看起来准备对商人做出什么行为;画面又一转,商人头顶上方有一堆快要掉落的钢筋,年轻人拉走商人,救了他一命。海克特说,这个广告展现了部分事实的力量,“当我们只从一个观点看事情,就只有一种印象和判断,只有纵观全局,才可能掌握整件事情的脉络,做出比较好的解释”。因此,面对任何话题时,最好要考虑到事情的不同面相,寻求各种平衡观点。

第二,为了个人利益而创造出的事实。海克特认为,对于同样的事物,人们会基于自己的价值观或想法,做出不同的选择,只有当你清楚每样事物对你的真正价值,才不会轻易地任人摆布。“当你思考每样东西对自己的价值时,同时也要考虑到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好处,避免有误导者利用心理战术影响你的主观判断”。

第三,在事实中夹杂主观的解释。这种情况是“人为真相”,误导者会用自己的观点解读当下的形势或状况。海克特建议,当你在聆听别人的言论时,要去判断这是主观意见还是事实,试着去质疑,避免被误导者牵着走。

海克特还分享了一个“误导真相检核表”,以下问题可以帮你更好地判别一段论述的真伪:

1.我看到的这段叙述是真的吗?

2.它会改变我对事物的看法吗?

3.它会影响我的行为吗?

4.提出这叙述的人有没有意图?这段叙述能帮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的吗?

5.他们有可能省略掉某些事实吗?

6.他们提出的证据可靠吗?

7.同样的事实或数据,可能用其他方式来表述吗?如果换个方式,意义会不会改变?

8.这段叙述的立论根据,是对方出于道德和金钱价值的主观判断吗?

希望以上观点,能帮你更好地辨别真相。


俄罗斯新闻社的报道,10月11号,一艘叫“联盟号”的俄罗斯宇宙飞船,在发射的时候出现了故障,发射失败了。好在飞船上的两名宇航员都安全逃生了。救援人员也很快找到了他们。在10月12号的时候,他们已经平安地回到了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目前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中。

说起来,在整个人类的航天史上,曾经发生过多起事故。下面,我来给你说说另一起更加严重的航天事故。

这次事故,发生在1970年,阿波罗13号登月的过程中。阿波罗13号,已经是美国第三次登月了,按理说应该是熟门熟路,但偏偏就是这次,出现了一连串的事故。

一开始,发射这艘飞船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小事故,不过这并没有影响飞船的正常升空。离开地球,飞行了2天,眼瞅着就要到达月球了,结果飞船的氧气罐突然爆炸了,飞船也给炸得严重损坏了。这下可怎么办呢?没了氧气,飞船还坏了,登月肯定是不可能的了。

地面的控制中心,看见飞船爆炸了也是一阵慌乱,但是很快,科学家们就镇定下来,开始了争分夺秒的营救行动。首先,科学家们决定,先让阿波罗13号绕过月球的背面,因为这样才能让飞船掉头,让它朝着地球飞行。

就这样,绕月球转圈儿之后,阿波罗13号飞到了返回地球的轨道上。可是这时候,阿波罗13号里的氧气已经不够用了。没办法,三个宇航员只好挤一挤,挤进了原本只能坐两个人的登月舱里,他们要在这里坚持4天才能回到地球。

你是不是以为后面应该就顺利一点儿了?早着呢,登月舱里的一个设备又失灵了。好在最后一刻,宇航员修好了它。就这样,阿波罗13号克服了重重的困难,三个宇航员在离开地球6天之后,终于回到了地球。

这一次的登月虽然失败了,但这次惊心动魄的营救行动却非常成功。所以也有人说,这是整个人类航天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失败。

在这儿,给你留一道思考题,你生活里有没有一些事情,虽然失败了,但是对你的意义却是非常重大的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444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2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036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6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6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02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11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8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6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14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90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48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31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67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78评论 2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