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剧学什么

储殷在微头条里说到儿子上网课的事情,感慨效果实在是堪忧,还要自己和爷爷另外给开小灶。对照了一下我们自己在线学习的情形,网上流传的初中三年同学变网友的那个笑话还真让人笑不出来。

在没有网上学习的年代,大家都是在课堂上或者通过自学掌握某一类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随后去实践中检验所学,中不溜的也就是上个电视大学看看教授们讲课。除了自己看书需要大脑快速地在文字和画面之间切换之外,听现场和电视里的老师吧啦吧啦时,作为学生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奋笔疾书做笔记

再后来素质教育的概念开始流行起来了,课堂上开始出现分享和讨论等激发思考的小插曲,视频教学加了交互式的设定,希望利用技术手段绑定学习者的注意力。再后来,各类短视频涌现出来用碎片化提升学习效能。初衷非常好,但实际看视频教学已经被其娱乐属性冲得影儿都找不到了。难道真的是线上视频教学不能产生线下教学那样的效果?其实并不是。

分析线上教学的基本构成要件其实不难发现,保证学习效果的关键在于课件内容而不是呈现通道的技术。课件内容则包括了传递的信息价值以及传递顺序输出人物等与大众传媒口中的新闻五要素完全吻合。同样是用视觉听觉去传输信息渗透理念和价值观的工具,美剧和各类大片获得豆瓣高评的操作不妨学习一下。

曾经尚能激起微澜的教学视频,现在想来除了有简单的剧情和不见得切合实际的对白外,人物特征模糊事件冲突没有拍摄剪辑更是惨不忍睹。也难怪生产的数量越多周期越短受众对它的接受度也越低。于是,试着拿刚刚获批引进的犯罪心理(美剧)和大空头等做参照构思了一下。

1)主题鲜明

吸引观众愿意放下一切全神贯注的作品,即便就是个教学视频,也是需要有鲜明的主题来抓住对方的眼球的。

新闻影视抓社会隐秘和人性,教学视频抓流程痛点知识技能。大家的目的都一样,统一价值观。因此围绕一件事铺开呈现当事各方的表现前,用凝练的经典语录先立一个认知的标靶就成了全剧的卖点。

总分总的架构设定相当于用三段论的方式来证明给受众看,我说的就是完全正确的。就算是洗脑输出也是受众心甘情愿接受并认同的。这样的教育输出才是有吸引力的,能滋生长期改变动因的。

2)结构紧凑

汪海林认为国内影视剧无法多季产出的症结在于,制片方的价值取向不利于好作品诞生,又臭又长搭售广告的短期利益行为扼杀了编剧创作热情和想象力。

这方面咱不专业不敢插嘴,但情节设定紧凑到少看一秒都会找不齐信息的方式,让观众的肾上腺素随着剧情跌宕起伏的那种张力感,确实极少在国内作品中出现。我不排除有文化的成分在内,但提供点不一样的东西打破传统不正是当下元宇宙混沌之初应有的创新态度?

3)内容详实

馒头好吃不假,但包子一定更香。当观众在一部作品中既看到了知识点和操作实务,又发现了交流技巧和理念认知甚至心理活动轨迹的缘由,又能自己提炼升华成对某一类事件或人物的基本判断,素质教育的目的也基本算就达到了。

把一大堆丰富的食料塞进看上去很质朴的外表中,那种品尝后的哇塞感绝对对驱使你想迫不及待地拆开对方端上来的另一个盲盒。


当然,教学视频因其视角和领域的限制不可能像电视剧那样精彩,那压缩一下长度让浓度提高如何?压缩一下广度让深度提高如何?压缩一下紧急度让重要度提高如何?至少还是可以用试错法探索一下的。

掐掉再次响起的闹钟,惺忪着坐起来环顾四周后,才从考卷还有大半空白就被收走的紧张和永远无法感知色香味的死亡恐惧中惊觉清醒过来。

北京出现重症……湖南山东等地驰援北京的医疗队……专家分析多次感染的概率和预防措施……记者问拜登为什么不一次性满足乌克兰的军援……中阿峰会没有达成人民币石油结算……

可能,剧中某个角色兼主持更有助于视频的趣味性?还是设定成通关游戏那样的方式更能让学员有参与感呢?也许,虚拟显示环境下的风险评估和侧写师,更符合未来的从业者发展定位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