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商家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替我们培养孩子吗?报课外版的目的是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吗?也许这些答案都不是肯定的,我们对此应该有所了解。
另外,文末有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请注意查收。
甭管什么课外班,都有一个共同点:又耗钱又耗精力!
有钱没精力,那你就全部托付给老师,拿钱砸出成绩。
没钱有精力,那你就只能靠自己,和孩子耗下去。
没钱没精力,那你就找准一个便宜却牛逼的技能坚持下去,练就一门绝技。
有钱有精力,那你就得多学习,别浪费了这宝贵的资源,甚至走错了方向。
你看,不管那种情况,我们都有应对之策。
当然,也必然都有自己的难处。
因为,你也许不是很有钱,又或没那么多精力,甚至两者皆无!
但,你又迫切的希望能有一个优秀的孩子。
虽然,你我必须面对:我们的孩子多数会是平庸之辈。
但,平庸并不等于贫穷、没有尊严、生活不快乐、无趣。
所以,我们既要努力生活,又要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想一定有更好的办法。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更好的办法。
/ 先从了解商家开始 /
学什么都会面临一个不断重复的阶段。
无论大人或小孩,无论技能或学业。
皆如此!
但,如果把这个重复的阶段被放在了商家那里,家长们一定不乐意,因为这是要花钱的。
所以,必然会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孩子每天搞同样的东西,这不是没进步吗!商家不是骗钱吗?!
聪明的商家一定会想出办法去弥补这个窟窿。最常用的手段是,变着花样多教一些。关键是通过孩子来哄父母开心,要不然谁给掏钱!
举几个例子:
(1)学轮滑。最佳的学习方式是:待基本功扎实后再去学习新的花样,一个接着一个迭代着去学。商业模式是:学站立几节课,学正常踏步行走几节课,学慢速滑行几节课,学交替步几节课。然后结束。
(2)学英语。最佳的学习方式是:将英语对话融入日常生活中去,逐渐让孩子明白英语的可用之处,或拓宽视眼,或加强沟通。商业模式是:以量化的数据向家长承诺,一周可以学10个句子,背20个单词。
最佳的学习方式。特点是慢,但扎实,将家长的有意识融入到孩子的无意识的生活中去,家长需要付出很大的辛苦。
商业模式。特点是快,但一段时间不学便又还给了老师,不过有专业的指导和即时的反馈,能够将我们不断的拔高。
因此,将“最佳的学习方式”融入到“商业模式”中,这是更好的方式,既有量化的考评,又有长时的陪伴。
到目前为止,表现最好的是钢琴的学习。家长们神奇般的在这个技能的学习上达成了一致,把重复的阶段放在了平时的练习。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贵!
其实,任何技能的学习都是这个规律:老师负责传授技能,给你拔高;学生负责巩固技能,自我领悟。
可,不断的重复,哪来那么多时间!
/ 一定有更好的办法 /
相对于没钱,更多家长会感叹没精力。孩子除了完成学校里的任务,还要应付各种课外班,只有两个办法:一是提高效率;二是压缩玩的时间和睡眠的时间。
最好的办法是将两者结合:在生活中修行。
很多家长做的很好:
英语。很多家庭会由一人负责和孩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并且及时给孩子补充些英语的周边作品:动漫、书籍、歌曲等。
运动。很多父母会和孩子一起学习,把它培养成一个家庭兴趣,而不仅仅是站在一旁百无聊赖的看着手机或“指导”着孩子。
学习。很多家长除了能够做到认真辅导,自己也很喜欢阅读。
在生活中修行,便是:和孩子一起学习,将技能的提高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让两者很好的结合。
这种方式的动力是巨大的。这种动力源于一个理念:言传大于身教。
因为孩子的鼓励,我已经学会了轮滑,正在学习游泳,开始努力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心理学知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会学习书法、英语。也许还有更多。
不过,整个过程要慢下来。
学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定是给予足够的关注后才能有所收获。多重的学习压力,便能收获多重的成果,这种好事儿绝不存在,除非你长着三头六臂。
想想我们自己,三五项工作一起干,只会让自己手忙脚乱,长此以往,效率一定会低,我们也一定会消极怠工,这是人的本性。
一件件做好,不断品尝成功的滋味,会让后面的事情更有趣!
所以,我们倡导:在生活中修行,但不要急!
总的来说,商家有商家的节奏,我们也要有自己的节奏。
祝各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道路越来越轻松!
#心理学知识27#
关系01│性格是你的内在关系模式:性格在关系中形成、展现和发展,这是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在关系中形成:一个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壳体构建的关系,会内化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这就是性格、人格或自我,形成的时间是在6岁前。在关系中发展:一个人总是将自己固有的关系模式投射到新的关系中。在关系中改变:因为前述原因,每个人都想将自己的固有关系投射到新的关系中,所以就会出现矛盾,两个人在持续的较量中就可能改变固有的关系。
心理学故事:婴儿在最初的关系中依次排序是:妈妈的乳房、妈妈,然后才是和孩子有着直接关系的其它人或物。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你当下的关系模式反应了你固有的关系模式:一个6岁的孩子很具有破坏性,在心理诊所也是如此,奇怪的是,他总是重复一个动作——把纸片撕碎,然后放在电风扇处,把它们吹跑,不断重复。心理师洞察到这可能与他和妈妈的关系有关,于是便问他:你靠近妈妈时,是不是也常常觉得,妈妈身上有一股冷风,会把你吹得粉碎?当孩子的行为被理解后,他的吹纸片的行为就停止了,破坏性行为也得以控制。
——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