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
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篇课文是第三课,前两篇已经初步让学生通过借助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的方法,本课作为一篇略读实践课,重点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文中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月是故乡明》是散文大家季羡林老先生的散文名篇,作于78岁高龄。文章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文章语言古拙、质朴,但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真”与“朴”也正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和独特风格。
《月是故乡明》选自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季羡林通过讲述小时候在家乡小村里玩耍所见的“苇坑映月”美景,离乡后所见之月逊色于家乡之月,借“月亮”来抒发离乡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文章共有七个自然段,结构精巧,感情层层深入。
第一段对“月是故乡明”的阐释。第二段回忆故乡的月亮,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第三段回忆故乡夏夜数星星、点篝火、摇知了的美好趣事。第四段回忆看芦苇坑上的一轮明月,诗兴萌动。第五段宕开一笔,写作者离开故乡几十年看到世界其他地方的月亮,对比之下,还是忘不掉我的小月亮。第六段写了观看朗润园的月亮,尽管是奇景,但仍然想到的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第七段作者直抒胸臆,抒发离乡后对家乡浓烈的思念之情。
目录处的插图很有意蕴,一轮圆月倒映在芦苇塘里,四周的芦苇随风摆动,迷蒙的夜色更增添了一种情致,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动人的画面,这种画面很容易生发出思乡之幽情。编排这个课程资源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抒发的情感。
学情分析:
五年级处于小学高年级段,年龄在十一二岁,思维活跃,语言组织能力强,也相应的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能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质疑,独立自主意识普遍增强。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去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他们的心灵也能逐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