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想变强,也确实每天都在努力,但长期下来却没成效。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做计划,系统计划。
有关做计划,在6.5日文“开启四步”的“第三步”有提到。本文再详细阐述下其必要性。
所谓计划,就是一件事推进的节奏。
知进退,有张弛,懂次第,可循环,这就是节奏。
人生,节奏很重要,这就是计划的意义。
列举:
一个人想用一年时间掌握一项技能。
如果没有计划,他就会这么做:
1,网上搜一下教学视频,然后跟着学。
2,参加相关活动,融入这个圈,一起做一起玩。
3,基本没了。
以上流程错了吗?没错。但很初级,是标准的小白做法。
如果按照做系统计划的方法来,可以这么做:
把一年分成三大段:
短期:1-3月
1,了解大框架概念、难点要点,先统览,节奏先慢,力求全。
2,起步,一点点尝试,在实践中体会,追求上手感。
3,初步总结经验。
中期:3-9月
1,运用初步经验,开始大量实践,节奏加快,力求对。
2,与同行交流,不断调整和总结,追求熟练度。
3,大量实践、交流、调整后,总结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后期:9-12月
1,继续实践上述方法,细细体会,节奏减慢,力求准。
2,再删选、提炼、总结,最终形成自己内化的能力。
具体在实操中,可以把以上三阶段,每个阶段再细分成“短中长”三阶段,设定每小阶段的任务,更精细的做。
如上,这样便能形成很多次“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的转轮,这样的转轮经过多次循环,不断滚动,会越滚越大,会越滚条件反射越粗壮,会越滚动能越足,到后面形成一个摩天轮,到时仅依靠其自身转动的庞大惯性就能自然的转动起来,不再需要外界的作用力,最后形成一个巨型自然运转的系统。
这就是通过“复利”作用产生的系统,所有“大公司”都是这样的系统。(参考6.8日关于“复利”一文)
计划,张弛和节奏的目的,就是为了产生出这样的系统。
这样的系统就是通过简单的计划模型,经过不断滚动产生的:
认识 - 实践 - 反馈 - 调整
上I台阶
再认识 - 实践 - 反馈 - 调整
再I上台阶
如此循环下去。
事实上大家都知道这样操作,也可能不自觉地在这么操作。
但“知道”“不自觉地”和有明确意识的训练自己这么做计划并让自己一步步执行,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单纯的每天努力,在没有把“每日努力”放到一个有计划的大系统的前提下,“每日努力”都是零散的。
可能你觉得每天都朝着一个目标努力,方向是一致的。
但“方向”替代不了“计划”,“方向”是“目标”层面的,属价值观;“计划”是“方法论”层面的,属科学观。
有系统计划的每日努力,你可以知道今天的努力在整个大体系下具体处在哪个层级,哪个位置,能产生多少效力。
只有这样,每日产生的力量才能扭成一股绳的。
否则多半都会流失掉。
也许你会说,那如果计划错了,后面做的岂不是全错了。
回答是:是的。
所以计划过程就是顶层设计过程,如果错了,那就是房子框架结构设计错了,会越施工越尴尬。
所以计划需要科学,也需要不断微调,以达最佳。
关于做计划的方法,网上有很多,不赘述。
推荐“SMART法则”,我将其简化成“SM或SMT法则”。
(参考6.5日文关于“开启四步”的“第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