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美林证券发表了一份著名的研究报告,在经济的不同阶段相对应的投资策略。将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衰退、复苏、过热、滞涨,对应经济周期,分别优先配置债券、股票、大宗商品和现金,会取得较好的表现。又被称为美林时钟。
美林证券的研究是基于1973-2004年美国的市场数据,这一理论很好地诠释了历史上美国大类资产轮动的规律。
Ⅰ衰退:债券>现金>大宗商品>股票Ⅱ复苏:股票>债券>现金>大宗商品Ⅲ过热:大宗商品>股票>现金>债券Ⅳ滞胀:现金>债券>大宗商品>股票
对应经济的不同阶段,都有内在合理的理论解释,又有完美的历史数据支持,这个理论模型精巧而完美,所以一问世就大行其道,讲究资产配置的大型基金纷纷使用。
看似完美的理论,终究是纸上谈兵。2009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大类资产走势根本不按美林时钟运行。09年的商品股市暴跌见底后,美国开始了股债双牛的格局,一波超长牛市,到现在已经持续了9年,是否见顶,仍然是未知数。2011——2016年,尽管美国经济强劲,大宗商品却走了5年熊市。
一般说美林时钟失效的原因是全球央行放水,各国货币政策从无节制印刷货币的“量化宽松”,进展到“负利率”的“质化宽松”,从而扭转了金融依托经济的逻辑规律,变成了金融主导经济。
经济学上的理论往往即深奥又可笑,即有用又失效。在完美的解释历史上,各路经济学家争吵后会达成共识,仿佛解释了历史的真相,但一提到未来,就又争的不可开交。
我想,经济是人的社会行为,经济学更应该是研究人性的学问。整体人类的行为模式,有规律,但往往又是不可测的。
写一个失败且过时的理论,不是为了笑话经济学,而是觉的一个失败的理论也有其正确的部分,在美林时钟中,周期性就是有意义的话题。
大自然四季交替,日升月落,潮涨潮退,都是有固定的周期性,周期性也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人常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盛极则衰,阴极阳生”,也是在描述周期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就是“阴阳”,阴阳不断地消长循环,八卦图就是阴阳变化的具体途径。周期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股市中,牛熊轮回交替,也是周期性的。经典的波浪理论,上升五浪,下跌三浪,反映的是周期性,江恩把斐波那契数列引入股市,希望预测到准确的市场轮回时间。巴菲特的名言“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其实也是周期性的实践应用。
人们认可周期性的客观存在,但运用到股市中却常常失败。关键便是身处其中,分不清到底是牛市还是熊市?另一面就是周期循环的时间总会出人意料。
周期性对于股市,是两个维度,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
时间维度上,在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世界,周期循环的时间常常紊乱,牛熊持续的时间越来越不可测。A股从14年到16年,短短两年就经历了一波牛熊轮回,而美股却走了一波9年的超长牛市,我想,周期时间是不可预测的。
但周期性的空间维度,是可以看到而且可以大致判断的。是不是高点、低点?不能精确判断,但能大致感受。2015年5月,A股5000点,那个时候,不少人说牛市一万点,但股票的整体价格,肯定是贵了。大宗商品市场,2016年3月,棉花的价格跌破一万,比十年前金融危机的低点还便宜,清醒理智的人一定会判断是低位,随后走了一波快速凌厉的上涨。
A股的3000点,股票贵吗?或许整体上还有些许的下跌空间,但一定是不贵的。从周期性的角度说,什么时候有牛市,没人知道,现在投资股票未来会收益,则是必然的事情。
雪莱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操作计划:本周市场小幅波动,胜负未分,下跌去破3000点,还是就此筑底成功,由跌转升,未可知也。持股观望便是。
期市:原油周五夜盘再出近期新高,总体走势偏强。轻仓持有PTA、豆油多单,橡胶多单和沪锌空单对冲,棉花多单和白糖空单对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