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281天
性认同差异,也叫社会性别。即两性由于文化和教育的不同而引起的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差异。
比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是生理上的性别差异;但我们一般会认为女人会比男人更有爱心,更会照顾孩子,这种社会上的共识则是一个性认同差异。
性认同差异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这个社会造就出来的,目的是希望和鼓励女性成为女性主要养育者。
因此,性认同差异是一种社会的期待,是在后天的教育和训练中发展出来的。
1、性别角色差异
性认同差异最好的例子是性别角色,即这个社会期待“正常”男女应有的行为模式。
比如,男人就应该成为男子汉大丈夫,顶天立地,自信、独立、果断、好强、勇敢;
女人就应该具有“女人味”,热情、敏感、感情丰富、友善。
性别角色把男人和女人划分成两个完全不一致两个部份,两者具有“相反的”特质。
这些特质都并非来自于遗传,而是通过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榜样的潜移默化所形成了一种观点、一种共识。
它让我们认为:男人就该强大、剽悍;女人就该柔弱、温柔。
2、双性化
据统计,一个人要么就是“男子气概”爆棚,要么就是“女人味”十足的情况只占了一半左右,还有约35%的人是同时具备两种特质,这种人被称为“双性化”。
双性化是指,一个同时具有“男子气概”又具有“女人味”,他们既自信又热情,既独立又敏感。
它跟我之前所理解的雌雄同体有着同样的意思,就像一个人拥有了双重的性格。
也许你会觉得一个人怎么会拥有完全相反的两项特质,那么不防来看看以下这个人:
这个人在职场上相当强势、在圈子里是个有名的是个谈判高手;但回到家里,又瞬间成为了一个温柔的丈夫和一个宠爱孩子的父亲。
这种人其实不少见,这两个角色间转换并不是刻意而为之,而是一种无意识间的转换,他们可以对两个性别角色都驾驭自如。
3、工具性特质和表达性特质
既然性别角色是可以并存的, 那么它不应该是成为一种标签,而更像是一种技能,是可能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我们把这种技能分为工具性特质以及表达性特质:
工具性特质是指“男子气概”:自信、独立、果断、好强、勇敢;
表达性特质是指“女人味”:热情、敏感、感情丰富、友善。
”正常“男人符合了社会期望的高工具性,低表达性的特质,是一个没有柔情的铁汉子;
”正常“女人则符合了社会期望的高表达性,低工具性的特质,是一个温柔、却缺乏自信的小女子。
而双性化的人无论是工具性特质还是表达性特质都可以运用得游刃有如。
4、男女并不是互补的那两个半圆
看到这个观点,我吓了一跳。
也许这样表达并不全面,但研究发现,两个不同特质的人相处起来并不如某一特质的人与双性化的人相处来得融洽。
即一个社会期望的“正常”男人和“正常”女人相处起来,反而会更加不和谐,甚至会导致亲密关系的失败。
比如与一个表达性低(不怎么热情、温柔和敏感)的男人结婚后的女人和与一个表达性高的男人结婚后的女人相比,后者过得会更加满意和幸福;这对于一个符合社会期待的“正常”男人是一种伤害,因为这样会剥夺了他们本可成为更好丈夫的技能。
同样的,一个低工具性的女人(缺乏自信和个人魅力)往往不如那些高工具性的人在自尊程度高和适应能力强。因此这对于一个符合社会期待的“正常”女人是一种伤害,因为这样会剥夺了她们获得更多的成功。
由此可见,工具性和表达性都是有价值的特质,但单一拥有某种特质的人在亲密关系中都会受到伤害,而一段幸福的婚姻和理想的伴侣的双方通常都是同时拥有这两组技能,即“双性人"。
所以,如果可以选择的话,选择一个”双性人“作为伴侣会相处得更融洽和更有幸福感。
5、社会都在抨击“跨类型”的人
还有大概占据了15%的人群,是属于“跨类型”。它是指是在异性的技能上高于自身性别内的技能。
比如对于一些工具性强的女人(好强、自信),人们会称她们是:女强人、假小子、甚至嘲笑她们“不像女人”。
而对于一些表达性的男人(热情、敏感),人们则会称他们是:娘娘腔,像个女人。
当今社会,女性越来越趋向于工具性,表现出不输出给男性的巾帼精神;而男性,也愿意更多地理解女人并为家庭投入时间和精力,男女逐渐趋向平等。
但是,这个社会性所期待的性认同差异却是一直存在,大家仍然倡导男人更具有工具性,女人更具有表达性。
这是几千年来历史的一个沉淀,无法一下子能作出改变。而正是这样,才造就了亲密关系更多的复杂性。
欢迎交流,个人微信号:ForeverLove_1999(萧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