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3 乔布斯的产品思维有何独特之处?

今天是日更写作的第 1253/1300 天

你好,我是陆不弃。

今天继续分享精读《史蒂夫·乔布斯传》的感悟。

【摘录】

01.

Apple II把苹果公司从乔布斯车库的狭小空间推向了新兴行业的顶端。Apple II的销量从1977年的2500台飙升至1981年的21万台。但乔布斯并没有因此志得意满。他明白,Apple II不可能永远长盛不衰。

此外,乔布斯也知道,从电源线到机箱,无论他对电脑的包装付出多少心血,Apple II都会被视为沃兹尼亚克一个人的杰作。乔布斯需要属于自己的产品。更重要的是,用他自己的话说,他需要一个可以在宇宙中留下印记的产品。

02.

苹果突袭施乐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这一事件有时被称为电脑产业史上最大的抢劫案之一。乔布斯偶尔会对这一说法表示赞同,但言语之中却裹挟着骄傲。

他曾说:“毕加索有句名言,叫‘优秀的艺术家模仿创意,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感’。在窃取伟大灵感这方面,我们向来不知羞愧为何物。”

03.

一天,乔布斯来到正在开发Mac操作系统的工程师拉里·凯尼恩(Larry Kenyon)的小隔间,抱怨说电脑的启动时间太长了。

凯尼恩刚要开始解释,就被乔布斯打断了:“如果减少10秒的启动时间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你会去找到一种方法实现吗?”凯尼恩表示也许可以。

乔布斯在一块白板上演示给他看:如果有500万人在使用Mac,每个人每天能节约10秒的启动时间,那么用户每年将节省3亿小时左右的时间,这相当于至少100个人的生命周期。

阿特金森回忆说:“这番话让拉里颇感震撼,他在几周后找到了方法,把启动时间减少了28秒。史蒂夫总有方法用大局观来激励员工。”

04.

乔布斯后来解释说:“我从这么多年的经验中学到,当与真正优秀的人才共事时,不必娇惯他们。只要对他们寄予厚望,鞭策他们去成就伟大的事情,他们就能不负所望。

最初的Mac团队告诉我,顶级人才喜欢跟顶级人才一起工作,如果你能够容忍平庸的作品,他们反而不喜欢。你可以去问任何一个Mac团队的成员,他们都会告诉你,这种痛苦磨砺是值得的。”

【感悟】

01.

对待产品,乔布斯看中直觉,更倾向于产品的应然、未来的趋势。

创业早期,对待成功产品Apple II,他就清醒的认识到,这款产品虽然让苹果从狭窄的车库走向了行业顶端,但是它并不会长盛不衰,总有一天,这款产品的销量会减少,它的魅力会减弱,它会变得过时。

因此,苹果需要更新产品,制造更优质的产品。

创业后期,在苹果上演传奇归来后,面对现象级产品iPod,乔布斯也没有沉醉在爆款现象中,没有躺在iPod的现金流、荣誉簿上。

而是敏锐地意识到就当时的趋势看,音乐播放器面临着手机的冲击,但凡有厂商开始在手机上加装音乐播放器,旧式的音乐播放器也就进入了倒计时。

与其让其他人吃掉这份市场,终结iPod,不如苹果自己革命推陈出新,于是经过一番艰难研发探索,音乐、通讯和上网三合一的iPhone横空出世。

乔布斯一直都是这样,不留恋过往,更不沉浸在往日的荣光中,创造出好的产品,那很好,虽然远超同时代很多厂家的平庸产品、垃圾产品,但是苹果自身的产品,也是有限的生命力,毕竟是处在消费电子产品行业,所以要自我革新,不断推陈出新。

早期的MAC,一代一代更新,后来的iPod一时风头无两,iPhone出来取代iPod,iPad出来冲击电脑和手机。

倒逼自己创新,反而能更从容地面对市场竞争。

02.

乔布斯的挑剔、烦躁,除了脾性上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为他看重产品、追求完美。

一般人重视产品,表现出来的方式,会是赶时间、保证功能、关注成本,但是乔布斯并没有这样,他不会为了产品上线而赶时间,他不会为了各种需求而添加功能,他更不会为了能用好看就放弃在设计上的精益求精。

不同的职业阶段,不同的产品,乔布斯的产品意识一以贯之,竭尽全力去做极致的产品,追求完美的产品。

虽然每个阶段的产品无法尽善尽美,但相比同时期的其他竞品的产品,会好很多,会美很多,相比苹果自己前代的产品,也是有进步有迭代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出发点不一样。

很多厂家、产品经理做产品,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赚取成本和售价之间差价带来的利润。

乔布斯并非如此,他是想要做出伟大的产品,能改变世界的产品,于是想方设法从设计、工程、营销各个方面,都做到不同凡想,这样出来的产品,才足够惊艳,也足够经典。

如果是为了销量、为了赚钱,那么所思所想就会被销售额、成本、利润这些框柱。

而目的是做出伟大的产品,那么经营财务上的考量,就不是最重要的了,反而应该关注产品本身,关注如何把产品设计好、制作好,哪怕是用户看不到的内部电子版排线。

同样做产品,两种发心,带来的行为不一样,结果不一样,最后是否能赚钱、赚多少钱,也就不一样。

很多人做产品为了赚钱,但却没有赚到钱,因为产品平庸而立不住,也就没有多少受众和市场,即便能赚钱,也无法持续。

乔布斯不为了赚钱,带着激情去设计研发产品,为之冥思苦想,不惜推倒重来,最后做出来的产品得到了认可,赚到了很多钱,虽然市场占有率没那么高,但是利润却很高。

正是因为以产品为中心,端到端的集成,为用户的使用体验负责,所以乔布斯才会抱怨苹果MAC电脑的开机时间太长,让工程师去改进,尽可能缩短开机时间。

在一般的产品经理看来,这都不是事,甚至有的用户也觉得不算啥,但是乔布斯不这么想。

他考虑的是产品的使用占用了用户的时间,但是不能因为产品的不完善而消耗用户的时间,哪怕减少10秒钟也是在帮用户减少时间、挽救生命,每年那么多人在使用苹果电脑,如果能减少开机时间,那么将挽救多少人的生命。

再退一步,能帮助多少人节省很多时间,而这些时间,他们可以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用在更有创造性的事情上,而不是慢悠悠地等着电脑开机。

这样思考产品及其体验,维度已然跟一般的产品经理拉开了,与平庸产品的体验高下立判,口碑、销量等结果也是顺其自然了。

很多事情,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方向,两种产品思维,两种结果。

03.

好的产品经理在意的应该是产品本身,是产品如何满足用户需求,产品如何尽善尽美。

由此延伸出来,优秀的人才,在意的是什么呢?

在乔布斯看来,优秀的人才,看重的是能不能成就伟大的事情,他们不是为了金钱、职位、名誉而打拼,而是为了做事。

不能做事,不能做有成长的事,不能做标记生命里程碑的事,优秀人才是无法接受的,他们无法接受不入流的事,同样也无法忍受平庸的产品。

优秀的人才,心思都在事上,要么是如何解决一个难题,要么是如何满足一个需求,又或者改进一项功能、一个系统。

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不断习得经验,不断增长才干,就像乔布斯早年经常和团队讲的“过程就是奖励”,优秀人才会乐在其中,哪怕有痛苦,那也是痛并快乐着。

而至于薪资、职务、名誉那些,都是随做事而来的结果,是副产品而已。

那么面子重要吗?一般人觉得重要,太重要了。

优秀的人才不会这么看,他们清楚事实是事实,看法是看法,是对是错,再清晰不过,太好面子而畏手畏脚、故步自封,失去了成长的机会、做成事的机会,反而是丢面子的事。

做事过程中的那些难堪、难熬,恰恰是成长的试金石。

乔布斯深谙此道,所以才不会娇惯团队中的优秀人才,才会多年如一日地鞭策他们去做伟大的产品,成就伟大的事情。

结果大家都知道,他们做到了,虽然也有过失败,走过弯路,但成功的作品称得上伟大的产品。

好的,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转发是最好的赞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