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中爆发的现代诗

文/秦东

诗人因作诗而处在与沉默的特殊关联之中,他们总是会以某种命定的方式返回到诗之开端或终结处的沉默里。


唯美图片

我们可以用中国新诗中的某些作品为例,来说明如何在细读中做到这一点。

比如在著名的《诗八章》中,穆旦将沉默的发生场所置于到爱欲的玄学空间之中: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

用语言所能照明的世界里,

而那未成形的黑暗是可怕的,

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穆旦《诗八章》

“爱之中,比起语言来,沉默更多。“因此爱使世界安静(静静地)。当爱的沉默将”我们“围拢”,言词的火苗就“在紫色中一跃而起”(特纳克尔语)。于是就有了交谈:这是言词之火的拥抱和交缠,它比起肉身的拥抱更加热烈。

作为火焰之相互拥抱的交谈,照亮肉身拥抱的世界;值啊深入的交谈中,言语发出的光亮使相爱者看清了彼此的面容。

然而,这交谈也使得沉默进一步增加,它其实是增进了爱之中的神秘和黑暗。相爱者说话,为了倾听沉默,为了沉迷于这“未成形的黑暗”。而当代诗人赵嘉音所说的:“而沉迷本身也是让人陶醉的,犹如每个人自身所肩负的使命。”这一点也极其重要。

赵嘉音就是一位对于沉默着迷的诗人。

老灵魂升起孤独

弥漫夜空

寓言长出双弧线

交相辉映

它陌生的头颅

装满幻想

像 期盼果实

必成熟于秋季般 不可思议

有些旅程 注定是寂寞的

没有山

没有水

没有影子

甚至 没有自己

犹如意义本身

——《使命》

摘自赵嘉音【鸢尾】系列,《使命》。

使命是孤独的,自然也是沉默的。而在赵嘉音的《使命》中,沉默直接转换成了一种力量,这种“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的力量直接汇聚成了使命。而使命这一诗歌中永恒的主题(甚至说诗歌的使命)就此得到了诠释。在赵嘉音这里,沉默是使命的力量,亦是诗歌的力量。

韩东是另一位对“沉默“极其着迷的诗人。

诸如他的《沉默者》:

我在沉闷的生活里不说话

我有沉重的上颚和巨大的下颚

像荒芜的高地上原始的石缝

即便是家的季节里,唇齿间

也不生长绿叶的言辞

我嘴部顽固的石锁,圆石上泛着青光

或许就是两片石磨间的相互消磨

像反刍动物从母亲那里带来

我就想马的石像咀嚼沉默

白墙的阴影是我寂寞难咽的草料

那蒙面哭泣的妇人是沉默者年迈的母亲——

她把他从唠叨中诞生出来——自觉受了伤害

好吧,就让房间里充斥我口哨般的喝汤声

——韩东《沉默者》

这首诗清晰、简练。得到了精准控制。沉默的意象呈现也十分娴熟和勾人,碎片化的场景使沉默呈现出另一种可能。

而诗歌的阅读,好的细读从沉默中对作品的阅读或注视开端:在“久久的注视“之后,仿佛从沉默中吸收了足够的语言,才能开始对作品的阐释。而阐释的实质,是向作品提问,同时倾听作品对问题的应答,也就是在作品之中吹拂的风声。

我们需要耐心和细心地倾听这”风声“,一旦我们听懂了,我们就会止住,从言说和阐释中退出,再次回到对作品的阅读。这就是细读的终点:返回作品,返回沉默中对作品的久久注视。

细读始于沉默,并终止于沉默。而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始细读——在沉默之中,期待着“注视”的时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行走在山城
    烤箱里的绿洲阅读 132评论 0 0
  • 盖人生在世,乃变化无常,天地循环,周而复始?奈何,今此一诺,不必三世!今世必践,天若妒之,必屠!如应有此劫,吾将净...
    跪求一败阅读 236评论 0 0
  • ◆◆◆ 文 | 逆风生长 一 人人都说阳春三月,春光无限,是个出去踏青的好时节。可是,在这阴雨连绵,出门不敢忘记带...
    远看山有树阅读 327评论 0 3
  • 初为人母,我享受着孩子每天变大的喜悦,从最初的验孕棒上的两条线到现在的五个月的胎动,似乎每个不同的瞬间都能给我回味...
    叶兰Zhou阅读 338评论 0 0
  • 如何, 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
    不会写作的女青年阅读 20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