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与交友的不同之处,在于相亲是以发展稳定关系为目的,相对密集、有目标地接触适龄异性,并且进行碰撞和双向选择。而“网络相亲”相比较现实中由父母朋友介绍的相亲,途径更多样,人群的受众更广,本质上更放松也更放松一些。
我本人与电脑和网络结缘都比较早,小学打游戏玩QQ空间、初中通过百度空间写博文都结识了一些关系很不错的朋友,其中不乏许多异性朋友,青春懵懂下有一些也对他们其中某些人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甚至高中的时候,尝试了一段半年的互相鼓励好好读书备考,通过写信寄信、QQ聊天等方式沟通交流的网恋。然而本质上,我觉得这些都并不符合相亲的定义。
我的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相亲”,是从工作就业后开始的。之所以选择这些途径,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公司适龄资源少。因为单位是国企性质,公司同事以女性居多,且年龄至少比我大5岁,更多的是大10岁、20岁,并不在一个年龄层。而且,因为单位目前新员工规模小,原本与其他部门的联谊活动也被迫取消。因此,通过单位寻找伴侣的途径PASS。
二是相信互联网的能量。因为与互联网结缘早,之前认识的优质网友多,对互联网的信任度和接受度高。而且不同的社交软件会强化自身属性和定位,差异化细分市场。比如豆瓣以其长达十多年悠长的历史和强大的图书电影等评分体系等,帮助你挖掘深藏于人群中的“深度文艺青年”;summer和如故则强化毕业院校,帮助快速筛选心中的“目标学校”的潜在对象。当然,豆瓣还有相亲交友社区,可以通过私信向其他人“应聘”或自我发布“招聘启事”的方式,接触目标人群。
三是父母介绍的人选少。父母当时虽然心急,但是介绍的人选并不多,而且不多的人选中,有一部分听起来就不算合适。出于对自己认真负责的态度,一直觉得找对象和找工作一样,需要充分了解市场环境和自身价值,作出较为恰当的评估。不过当然啦,最终还是通过父母的介绍找到了现男友,也是高中同学,此为后话啦。毕竟“网络相亲”还是一段非常特别的经历的。
豆瓣是我进行“网络相亲”时,的投入最多、接触最为密集的渠道。主要是被“相亲小组”里面各位男生的文案和良好的背景吸引。开始的时候尝试“投简历”,有了一些水花,也见了两三位同仁。但是整体发展形势“不温不火”,可能单纯以客观硬件条件去相见,终究少了一些互相之间的惊喜感。而且,自己发“招聘启事”的男生,大概率可能也见了不少女生,因此感觉更平淡一点。后来我反客为主,将主动权抓在自己手上,开始写“交友启事”文案。一两周内,收到上百条私信反馈,深入交流十多人,其中最终两人走向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