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抱怨”,大家都会觉得这个词不好,充满着负能量。在百度上搜索“抱怨”,就会出现很多书籍教你如何做一个不抱怨的人。
那么,抱怨到底是什么?
抱怨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克莱姆森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宾·科瓦尔斯基(Robin Kowalski)将抱怨定义为:“无论主观与否,抱怨是一种不满情绪的表达,其目的是发泄情绪或者达成某种心理目标或人际目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同时,《抱怨的艺术》的作者盖伊·温奇也说道:“抱怨是把双刃剑。”使用得当能够消除我们的沮丧、愤怒和懊恼,令问题获得解决,让我们感觉自己有能力、有决断、有效率,还能提高我们的自尊和自我评价。
请相信,抱怨能够抚慰伤痛,它是负面情绪的出口。
为了解决员工的情绪问题,日本松下公司公共关系部还专门设立了“出气室”,里面摆着公司大大小小行政人员与管理人员的橡皮雕像,旁边还放着木棒、铁棍。
假如哪位员工对自己某位主管不满,心有怨气,可以随时来到这里,对着塑像吼叫、咆哮,拿鞭子抽,甚至是用铁棍砸,为的就是让不满的情绪有个释放的出口。
不抱怨看似豁达,不过是将伤口暂时隐藏了起来,一旦负面情绪积压过多,所有的不满和愤怒终将如洪水猛兽般倾泻而出,结果也将是毁灭性的。
那,怎样才是有效抱怨呢?
注意场合,不在公开场合抱怨
抱怨分对象、场合、时机以及尺度,好的抱怨不是无理的发泄:
找准时机很重要。好时机能让抱怨事半功倍。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找准好时机,那就去避免坏时机的发生。比如绝不当着人多的时候抱怨,让对方下不来台是最不合事宜。
注意抱怨的次数
抱怨的次数多了,就会遭到厌弃。祥林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抱怨绝不是万能的灵药,次数用多了,损耗了自我,还有可能遭到反噬了。
如果你不想被朋友或者周围人的嫌弃和躲避,那么一天抱怨的次数不能超过一次,一周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多了,后果绝对是你不能承受的。
不做攻击,说明自己的需求
带刺的抱怨,永远都不会被对方接受。与其赤裸裸攻击指责对方,不如告诉他你内心真实感受。
一上来就上纲上线的抱怨,是永远不会有什么实质进展,唯一的可能就是,所有人都会尽可能地离你远点。一次只抱怨一件事,表达有节奏。
抱怨的过程中,内容宜控制在20%以内,80%要有建设性。
简单概括就是:
该抱怨就得抱怨,别憋出病。
抱怨前要选对人,也要选对内容,要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而不是以宣泄情绪为目标。
抱怨时要冷静,要事先做好准备,得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