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读瞿秋白《多余的话》,在“最后……俄国高尔基的《四十年》、《克里摩·萨摩京的生活》,屠格涅夫的《鲁定》,托尔斯泰的《安娜·卡里宁娜》,中国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动摇》,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很可以再读一读。”之后,这位斗士还不忘幽默了一句:“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很多年以后,瞿秋白《多余的话》中的内容大多模糊了,而最后的一句话至今不忘,世界第一的中国豆腐也一直在吃。
我这个人饮食习惯偏素,几天不沾腥也没关系。喜欢吃素,豆制品是不能少的:豆腐、香干、臭干、素鸡、素烧鹅、千张、豆腐果、豆腐乳……样样喜欢。
这些豆制品,买回家,加工起来很方便,且又快捷。豆腐干子之类的最容易炒制成菜了。南京人爱吃的芦蒿,和香干或臭干一起炒,味道很不错。臭干,闻着臭,吃着香,洗净了,切成小方块,淋上麻油就可以吃了。
还有许多和豆制品有关的小零食。苏州的卤汁豆腐干,安徽采石矶的茶干,还有川味豆腐干,林林总总,五花八门,很喜欢吃。不过最近一次吃苏州的津津豆腐干,味道极咸,最后还是就着米饭才吃完的,全没有了过往快慰的感觉。据说南京的江浦桥林豆腐干非常出名,可是我不太喜欢,原因是口感过于坚硬。
我最拿手的是做素鸡。素鸡,有粗有细,有硬有软。不管它是粗是细,还是软硬兼备,切成片,用油煎,再加作料调料一烩,一道美味菜肴就端上了餐桌。煎好的素鸡(或者不煎)也可以和肉一起炖,不过这素鸡立马就变了性质,成了一道荤菜。我还自创了一种做法:从超市买少许加工好的黄豆卤笋尖,和素鸡烩在一起,味道很好。看着黄豆和素鸡盛在一只碗里,冒着热气,大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感觉!
说到黄豆,在《舌尖上的中国》里面提到,豆腐无限包容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创造了极大的相像空间。那些原本让大豆尴尬的不利因素——胰蛋白酶抑制剂、不能被吸收的糖以及植酸,在中国人古老的转化手段中,都被自觉或不自觉地消除了。豆腐的出现,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达到了一种高峰。
豆腐也有老豆腐和嫩豆腐。我偏爱嫩豆腐,因为有时候老豆腐买不好会碰上一股烟熏味,严重影响口味。豆腐的做法更是多种多样。不管怎样的做法,我都爱吃。南京人过去在冬至那一天必定要吃冻豆腐。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大人用竹箩筐盛上几块豆腐,放在窗台上,一夜之间,豆腐就变成有许多气孔的硬疙瘩了。
单位食堂提供一份工作餐,也经常烧制豆制品。我的两位男女同事有些特别。男同事不爱吃豆腐,原因是上学时吃多了(有些费解),其它的豆制品无所谓。女同事爱吃豆腐,其它豆制品一概不进嘴(更有些费解)。所以,往往我都能从他们身上获益。
豆腐是素食,假如加上了一点肉末,就会演变成了荤菜。
2007年4月,我去莆田一家工厂呆了十天。发了一张饭卡,里面按标准充上金额,每天在工厂食堂吃中饭和晚饭,超出限额自己补上缺口。这家工厂的食堂不像自己的单位,你可以凭兴趣点菜。
有一天晚上,我胃口不好,仅点了些素菜,其中有一道“日本豆腐”。最后结算时,这道日本豆腐被算作了荤菜。我有点愤愤然,短信告诉了朋友,发泄一下不满。很快朋友回复道:
“老家伙,吃人豆腐不算开荤!?”O(∩_∩)O哈!
近些年,豆制品也遇上了食品安全的问题,媒体上经常有黑作坊的报道。这不免让我在选购时十分的小心谨慎。但也防不胜防,连附近的一家号称“件件请放心”的大型超市也让我吃过亏——不多说这些烦心事了!
祝愿中国豆制品的美味永远世界第一!
2012-07-27 22:53:39| 分类: 美味生活
评论: